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症状表现、体征表现和全身表现。症状表现包括患肢肿胀(70%-90%患者有不同程度肿胀,因血栓部位、范围、年龄、生活方式等而异)、疼痛(多为胀痛或酸痛,部位与血栓部位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感知表述不同)、皮肤色泽改变(呈浅紫色,因静脉回流障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体征表现有浅静脉扩张(患肢浅静脉迂曲扩张,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压痛(沿深静脉走行部位压痛,如小腿肌肉挤压试验阳性,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别);全身表现包含发热(部分患者低热,37.5℃-38℃,不同年龄人群需关注程度不同)、脉搏变化(患肢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约10%-20%患者有低热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一)患肢肿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会出现肿胀。其肿胀程度可因血栓部位和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肿胀可能仅局限于小腿;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时,整个患肢都会出现明显肿胀。从年龄因素考虑,儿童由于血管相对较细,血栓对静脉回流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肿胀可能更为迅速且程度较重;对于老年人,可能因本身存在血管弹性减退等情况,肿胀可能相对隐匿,但一旦出现也需高度重视。性别方面,并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肿胀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卧床、久坐等人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高,肿胀表现可能更易被察觉。有相关研究表明,约70%-9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
(二)疼痛
疼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胀痛或酸痛,主要是因为血栓阻塞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局部组织缺氧、缺血所致。疼痛部位通常与血栓部位相关,如小腿深静脉血栓时,疼痛可位于小腿腓肠肌部位;髂-股静脉血栓时,疼痛可涉及整个下肢。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不敏感,但仍可通过一些表现如肢体活动受限等体现疼痛存在。性别差异在疼痛表现上不显著。生活方式中,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等人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疼痛可能因原有基础状态而有所不同。研究显示,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
(三)皮肤色泽改变
患肢皮肤可出现色泽改变,一般呈浅紫色。这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局部血液淤积,导致皮肤出现淤血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色泽改变可能更为明显;老年人皮肤弹性差,色泽改变可能相对不典型。性别对皮肤色泽改变无明显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血管状态,进而影响皮肤色泽改变的表现。
二、体征表现
(一)浅静脉扩张
为了代偿静脉回流受阻,浅静脉会出现扩张。可观察到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尤其是在患肢部位更为明显。不同年龄人群浅静脉扩张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血管相对细,浅静脉扩张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仍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老年人浅静脉本身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迂曲,发生血栓时扩张可能更显著。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浅静脉扩张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基础,发生血栓时更易察觉。
(二)压痛
沿深静脉走行部位有压痛,如小腿肌肉挤压试验阳性,即按压小腿肌肉时会引起疼痛。这是因为血栓刺激静脉壁及周围组织所致。年龄方面,儿童由于肌肉等组织特点,肌肉挤压试验阳性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本质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相关组织受刺激引起疼痛;老年人肌肉萎缩等情况可能影响压痛的感知程度。性别对压痛表现无特殊影响。生活方式中,有运动损伤等情况的人群,压痛表现可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压痛相混淆,需注意鉴别。
三、全身表现
(一)发热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这是机体对血栓引起的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热可能相对更需关注,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热也可能提示较严重情况;老年人发热可能与其他基础疾病相混淆,需综合判断。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发热可能更为常见。研究发现,约10%-2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低热表现。
(二)脉搏变化
患肢动脉搏动可能正常或减弱,这与血栓主要影响静脉回流,对动脉影响相对较小有关,但如果血栓范围广泛,也可能影响动脉血流。不同年龄人群脉搏变化的表现不同,儿童脉搏相对较快,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脉搏变化可能通过心率等间接体现;老年人脉搏相对缓慢,动脉搏动减弱可能更易被察觉。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脉搏变化可能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脉搏变化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