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2
7718次浏览
外踝骨折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僵硬、慢性疼痛、畸形愈合、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骨折风险、心理障碍等后遗症。
1.创伤性关节炎
外踝骨折后,如果复位不良或愈合不佳,可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在日后的活动中,关节面之间的异常摩擦会引发炎症,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尤其是在长时间行走或负重后更为明显。
2.踝关节僵硬
骨折后长时间的固定制动,可能会导致踝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发生粘连和挛缩,进而引起踝关节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影响正常的行走和运动功能。
3.慢性疼痛
即使骨折愈合良好,部分患者仍可能会出现外踝部位的慢性疼痛。这可能与骨折时造成的局部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修复不良等因素有关。
4.畸形愈合
如果骨折复位不准确或固定不牢固,可能会发生畸形愈合,导致踝关节外观异常,还可能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5.深静脉血栓形成
外踝骨折后患者活动减少,下肢血液回流减慢,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血栓形成后可能引起下肢肿胀、疼痛,严重时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6.再骨折风险
虽然骨折愈合后,但愈合部位的骨强度可能较正常骨组织有所下降,在受到较大外力作用时,有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
7.心理障碍
长时间的病痛折磨、活动受限以及对预后的担忧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为了减少外踝骨折后遗症的发生,患者在骨折后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康复期间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踝关节的康复锻炼,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同时,要注意保护受伤的踝关节,避免过早负重和再次受伤。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