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围生期窒息等致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病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等,病理生理有能量代谢障碍等,临床表现分轻中重,诊断靠病史等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支持、控惊厥、降颅压,预后不同,可通过加强孕期等保健预防,新生儿患病时需密切监测等并谨慎用药护理
一、定义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围生期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者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新生儿的健康危害较大。
二、病因
主要病因是围生期窒息,包括胎儿在宫内的窒息以及分娩过程中的窒息,如胎盘功能异常、脐带绕颈、难产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此外,出生后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脑部的缺血缺氧。
三、病理生理改变
1.能量代谢障碍:缺氧时,脑的有氧代谢受阻,ATP生成减少,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细胞水肿。同时,无氧酵解增加,乳酸堆积,进一步加重酸中毒,损伤脑细胞。
2.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常:正常情况下,脑血管可以根据脑灌注压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以维持脑的血流灌注。在缺血缺氧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调,可出现脑血流的再灌注损伤,一方面缺血区血管扩张,导致脑充血、水肿甚至出血;另一方面缺血区周围的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脑血流减少,加重脑损伤。
3.神经细胞凋亡:缺血缺氧可触发神经细胞的凋亡机制,导致大量神经细胞死亡,影响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四、临床表现
1.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预后较好。
2.中度:出生24-72小时症状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约半数患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3.重度:出生72小时以上症状严重,神志不清,昏迷,肌张力松软,拥抱反射、腱反射消失,频繁惊厥,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前囟隆起,瞳孔不对称或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五、诊断方法
1.病史:有明确的围生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史。
2.临床表现:根据上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辅助检查
头颅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脑水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病变,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床旁检查。
头颅CT检查:能清楚显示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但需要注意辐射问题。
头颅MRI检查: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尤其是对基底节、丘脑等部位的病变显示更清晰。
脑电图检查:可反映脑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脑电图可出现低电压、等电位等异常改变。
六、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
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氧疗,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机械通气等,维持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
维持脑血流灌注:保证脑的血流灌注,根据患儿的血压等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液体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血糖正常:低血糖时可影响脑的能量代谢,应及时监测血糖,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2.控制惊厥:选用合适的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等,控制惊厥发作,减少惊厥对脑的进一步损伤。
3.降低颅内压: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患儿,可使用利尿剂等降低颅内压,如呋塞米等,但要注意维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
七、预后及预防
1.预后:轻度患儿预后较好,多数可正常发育;中度患儿部分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重度患儿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严重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瘫等。
2.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的高危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
提高产科技术,减少分娩过程中的窒息发生,如正确处理难产、及时复苏等。
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进行复苏和护理,减少出生后的缺血缺氧情况发生。
八、特殊人群(新生儿)注意事项
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在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时需特别关注。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因为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能提示病情的进展。同时,要注意保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加重脑损伤。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接受治疗的新生儿,要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由于新生儿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所以用药需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