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肠梗阻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解除梗阻及术后护理与康复。一般处理有禁食禁饮、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解除梗阻包括非手术治疗(针对病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和手术治疗(明确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等、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根据恢复情况指导饮食,不同年龄患者处理有相应细节考量。
一、一般处理
禁食禁饮:患者需严格禁食禁饮,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减轻肠道负担。这是因为进食进水会使肠道内的内容物增多,加重肠梗阻的程度。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严格遵守。例如,对于儿童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禁食禁饮能避免因胃肠蠕动异常导致的症状进一步恶化;对于老年患者,也能防止因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而使肠梗阻情况加重。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装置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可降低肠道内的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胃肠减压的操作要注意相应的细节。比如儿童,要选择合适的胃管型号,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患儿的消化道黏膜;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鼻腔黏膜相对脆弱等情况,操作时需更加谨慎。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出入量、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由于大量呕吐、胃肠减压等会丢失大量的体液和电解质,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例如,可能会出现低钠、低钾血症等,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查指标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对于婴幼儿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由于其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更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补液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等,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避免加重基础疾病。
二、解除梗阻
非手术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肠道蛔虫团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可尝试使用驱虫药物等方法促使蛔虫团消散。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选择驱虫药物,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是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可先采用上述的一般处理措施观察病情变化。对于老年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往往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等有更高的风险。
中医中药治疗:一些中医中药方法可能对缓解机械性肠梗阻有一定作用,例如某些中药方剂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功能来促进梗阻的缓解。但中医中药的应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同时要注意中药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对于小儿机械性肠梗阻,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用药特点和耐受情况。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非手术治疗无效、肠梗阻为绞窄性、肿瘤或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若患者出现肠坏死、肠穿孔等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紧迫性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所不同。如儿童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肠梗阻,往往需要尽早手术纠正畸形;老年患者若存在绞窄性肠梗阻,手术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会根据病因、病情等因素选择,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对于粘连松解术,要仔细分离粘连组织,避免再次粘连;肠切除吻合术则要确保吻合口的血运良好等。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小儿患者的手术,要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保护小儿的肠道等组织,减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术后要加强护理,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术后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情况等。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腹部是否有疼痛、腹胀等情况的观察。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因为儿童的生理储备能力相对较弱;老年患者也要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肠道功能恢复: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肠道蠕动恢复。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对于小儿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帮助其进行适当的翻身、活动肢体等;老年患者则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如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等,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增加下床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同时,可适当给予一些促进肠道蠕动的措施,如腹部按摩等,但要注意力度适中。
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恢复饮食。一般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在饮食恢复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饮食的过渡要更加循序渐进,根据其年龄和病情给予合适的饮食;老年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同时要容易消化,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