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严重外科急腹症,具多方面严重性及不同类型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对病情影响重大。其严重性体现在局部肠管扩张、血运障碍可致穿孔、腹腔感染,全身可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毒素吸收致中毒症状;机械性肠梗阻由肠粘连等引起,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动力性肠梗阻分麻痹性和痉挛性,对不同人群影响有别;及时准确诊断至关重要,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情况,需关注不同人群特点,手术治疗可解除梗阻但有风险,要针对不同人群做好围手术期管理。
一、肠梗阻的严重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肠梗阻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外科急腹症,其严重性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会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从局部来看,肠管会发生扩张,随着病情进展,肠壁会出现血运障碍,可能从单纯性肠梗阻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时,肠壁血管受压,会引起肠管缺血、坏死,进而可能导致肠穿孔,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可引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如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高热、腹肌紧张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从全身情况来说,肠梗阻会引起体液和电解质紊乱。由于呕吐、肠腔积液等原因,大量消化液丢失,可导致脱水、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会影响心脏功能、神经肌肉功能等,例如低钾可引起心律失常等。同时,肠梗阻还会导致毒素吸收,细菌繁殖产生的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这也是肠梗阻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特点及影响
(一)机械性肠梗阻
1.病因与表现:多由肠粘连、肠道肿瘤、肠套叠等引起。肠粘连常见于腹部手术史患者,肠套叠在儿童中相对多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可能在术后一定时间复发,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和生活质量;儿童发生肠套叠若不及时处理,肠管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甚至生命。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老年患者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可能合并基础疾病等,机械性肠梗阻时病情进展可能更为隐匿,发现时往往病情已较严重;儿童患者则因自身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快,需要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如呕吐物的性质、腹部体征等,以便及时干预。
(二)动力性肠梗阻
1.病因与表现: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后、腹腔感染等情况,表现为全腹膨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痉挛性肠梗阻多由肠道炎症等引起,腹痛较剧烈但程度相对较轻。对于腹部手术后的患者,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影响胃肠功能恢复;肠道炎症导致的痉挛性肠梗阻在儿童中可能因肠道敏感等因素更容易发生,需要关注其肠道炎症的控制情况。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老年患者本身胃肠功能恢复慢,麻痹性肠梗阻对其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更大,需要加强术后胃肠功能的监测和促进恢复的措施;儿童患者发生动力性肠梗阻时,要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相鉴别,同时根据其年龄特点,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维护其肠道功能和营养状态。
三、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对病情的影响
(一)诊断的重要性
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肠梗阻的治疗至关重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CT等,可以明确肠梗阻的类型、部位、程度等。例如,腹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典型表现,有助于明确肠梗阻的存在。准确的诊断能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轻中度的单纯性肠梗阻,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如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对于绞窄性肠梗阻等情况,必须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及时手术能降低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二)治疗原则及对病情的影响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早期绞窄性肠梗阻等。胃肠减压是重要的治疗措施,通过吸引胃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肠腔膨胀,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对于存在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非常关键,这能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转为手术治疗。对于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时要更加关注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儿童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同时密切监测腹部体征和生命体征变化。
2.手术治疗: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等引起的肠梗阻。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如果能及时进行手术,可避免肠坏死等严重后果,改善患者预后。但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感染、肠粘连复发等。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可能对其身体机能影响较大,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做好围手术期的管理;儿童患者手术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材料,减少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