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由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致局部脑组织坏死,有一般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及血管检查等,可依病史、表现及辅检诊断,需与脑出血、脑栓塞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及康复治疗,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粗糙、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此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也可引起血管壁病变从而引发脑梗死。
2.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凝血机制异常导致的高凝状态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3.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尤其是在已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上,易发生脑梗死。比如老年人自动调节血压的能力下降,在夜间睡眠或脱水等情况时,容易出现脑灌注不足而发生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常见症状有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时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等。例如,一侧脑干梗死可出现病变侧面部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瘫痪等交叉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24小时内多无明显影像学改变,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它可快速排除脑出血等疾病,是脑梗死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者,头颅CT能迅速明确病情。
头颅MRI:早期即可发现脑梗死病灶,尤其是在梗死灶发生后数小时内,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部位、范围等,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CT。例如,DWI(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发病数分钟内即可发现缺血病变区。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DSA):可直接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情况下选择。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梗死的风险评估有一定帮助。对于有脑血管狭窄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可定期进行TCD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临床表现(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头颅CT或MRI发现梗死灶等)可明确诊断。例如,一位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颅CT显示相应部位低密度影,即可诊断为脑梗死。
2.鉴别诊断
脑出血:起病急骤,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症状,头颅CT可发现高密度出血灶,与脑梗死容易鉴别。比如脑出血患者的头痛症状往往较为剧烈,而脑梗死头痛相对较轻。
脑栓塞:多有心脏病史,起病更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头颅CT表现与脑梗死相似,但病因不同。例如,患者有房颤病史,突然出现脑梗死症状,更倾向于脑栓塞。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如监测血压、呼吸、体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气管插管等;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
2.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选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替普酶等,但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且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排除禁忌证。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用于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等情况。但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慎用。
4.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元的损伤。
5.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方式等都要进行相应调整。例如,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六、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低),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到理想水平,可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高血脂: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降低血脂,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2.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但对于有运动禁忌证的患者,如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应限制饮酒量。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脑血管相关的检查,如TCD、颈动脉超声等,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或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加强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