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因围生期或其他年龄组因素致脑缺氧缺血的脑损伤,新生儿及其他年龄组均可发病,有相应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预后及预防措施,新生儿分轻中重不同程度预后各异,成人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针对性措施预防。
一、定义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脑缺氧或缺血而形成的常见的脑损伤,主要见于新生儿,但也可发生在其他年龄组。
二、病因
1.围生期因素
胎儿因素:胎儿宫内窘迫是常见原因,如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影响胎盘血液循环,导致胎儿供氧不足;胎儿自身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畸形、呼吸系统疾病等,也会增加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风险。对于胎儿因素导致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胎儿可能因自身发育特点等存在差异,例如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缺氧耐受能力更差。
胎盘因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全等胎盘异常情况,会阻碍胎儿与母体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供应,从而引发脑缺血缺氧。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由于胎盘老化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胎盘功能不全相关问题。
脐带因素:脐带脱垂、脐带绕颈、脐带打结等脐带异常,会使胎儿血供中断,造成脑缺血缺氧。不同生活方式的孕妇可能因活动等情况影响脐带状态,比如过度劳累等可能增加脐带绕颈等风险。
2.其他年龄组病因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如溺水、窒息、严重的心律失常等,会导致脑供血供氧中断;严重的低血压、休克等循环系统疾病,也会使脑部灌注不足,引发缺血缺氧性脑病。不同病史的成人,如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等情况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风险更高。
三、发病机制
1.能量代谢障碍:脑缺血缺氧时,脑细胞的有氧代谢受阻,ATP生成减少,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细胞水肿。同时,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堆积,细胞内酸中毒进一步加重细胞损伤。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缺血缺氧时,脑内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过度激活谷氨酸受体,导致大量钙离子内流,引起神经细胞凋亡或坏死。
3.氧自由基损伤:脑缺血缺氧再灌注时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等,这些氧自由基会损伤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
四、病理改变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水肿:可见大脑半球肿胀,脑沟变浅,脑室变窄。显微镜下可见脑组织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水肿。
脑组织坏死:严重时可出现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等部位的坏死灶。
2.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梗死:可发生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如大脑皮质、脑干等,梗死区域脑组织出现坏死、软化等改变。
脑白质损伤:缺血缺氧可导致脑白质区的髓鞘脱失、轴突损伤等改变。
五、临床表现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或增高,呼吸平稳,前囟张力正常。
中度:出生24-72小时症状明显,意识模糊,嗜睡,出现惊厥,肌张力减退,肢体自发动作减少,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减弱,前囟张力正常或稍高,呼吸平稳或增快。
重度:出生72小时以上症状严重,昏迷,肌张力松软,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消失,频繁惊厥,呼吸不规则,前囟张力增高,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
2.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抽搐、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去皮质状态等。
六、诊断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病史:有明确的围生期缺氧史,如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等。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辅助检查:头颅超声检查可发现脑水肿、脑室变窄等情况;头颅CT检查可显示脑实质低密度影等改变;脑电图检查可见脑电活动异常,如背景活动异常、癫痫样放电等。
2.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
病史:有心跳呼吸骤停、严重低血压等相关病史。
临床表现:根据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进行初步评估。
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梗死、脑白质损伤等病变;脑电图检查可反映脑电活动情况;脑脊液检查可排除其他颅内感染等疾病。
七、治疗原则(一般原则,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支持疗法: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保证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正常;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循环,使脑灌注压保持在正常水平;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以提供脑代谢所需能量。
控制惊厥:选用合适的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脑水肿。
2.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
心肺脑复苏: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维持脑灌注:通过调整血压、改善循环等措施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
对症支持治疗:控制抽搐、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
八、预后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轻度:预后较好,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中度:部分患儿经治疗后可恢复,少数可能遗留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
重度:预后较差,多数患儿在新生儿期死亡,存活者常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癫痫等。
2.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
预后与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经积极治疗后可能恢复较好;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存活者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九、预防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正确处理分娩过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如对高危妊娠及时采取剖宫产等分娩方式。
2.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
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预防心跳呼吸骤停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溺水、窒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应及时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