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消化道出血表现,病因包括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肿瘤、感染、息肉)、肛门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量等有颜色与伴随症状特点,诊断靠病史、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儿童便血需注意肠套叠等,老年人要警惕肠道肿瘤及综合基础疾病。
常见病因
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中青年,病程较长,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与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改变;克罗恩病也可导致便血,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病理检查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等特征。
肠道肿瘤: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可能与遗传、饮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直肠癌也较为常见,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主要症状有便血、便频、便细、里急后重等,直肠指检可发现大部分直肠癌。
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多有不洁饮食史,由志贺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
肠息肉:可为单发或多发,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小的息肉一般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肠镜检查可发现并可取病理活检。
肛门直肠疾病
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以便血为主要表现,多为无痛性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外痔一般不会便血,但当发生血栓性外痔等情况时可能伴有疼痛;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表现。
肛裂: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剧烈,便血多为少量鲜红色血,附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手纸上有血。
肛瘘:多有肛周脓肿病史,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有时也可伴有便血。
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表现为便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从而引起出血倾向,包括便血;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出现多部位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
血管性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由于毛细血管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易发生出血,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过敏性紫癜累及胃肠道时,可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与过敏反应有关。
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
颜色与出血量:粪便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较多时,粪便呈黑色(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消化酶分解,形成黑色的硫化亚铁;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较多且速度较快,可表现为鲜红色血便,如直肠、乙状结肠出血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在粪便隐血试验中呈阳性。
伴随症状:伴有腹痛的便血,若为中老年人,要警惕肠道肿瘤等病变;腹痛-排便-缓解的规律常见于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多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特点;伴有里急后重(即有排便不尽感)的便血,多见于直肠炎、直肠癌等;伴有发热的便血,可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肿瘤等。
便血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便血的颜色、量、频率,有无腹痛、腹泻、便秘等伴随症状,发病前有无饮食不洁、服药史、过敏史等,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既往病史等信息,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例如,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中老年人出现便血,需警惕肠道肿瘤;儿童出现便血,要考虑肠套叠、肠息肉等疾病的可能。
体格检查: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了解有无腹部压痛、包块等;肛门直肠指检对于诊断肛门直肠疾病至关重要,可触及直肠内的肿块、溃疡等病变,对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程度,白细胞计数等可帮助判断有无感染;凝血功能检查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便血有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引起便血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对于肠道炎症、肿瘤、息肉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小肠镜检查:对于常规结肠镜不能到达的小肠部位病变引起的便血有诊断价值,包括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等,胶囊内镜操作简便,但有时可能存在图像不清、不能取活检等局限性;双气囊小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小肠黏膜并进行活检,但属于有创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有助于了解肠道外病变及肠道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肠道肿瘤的分期、转移等情况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便血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多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药物治疗;克罗恩病的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多采用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如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等,术后可能还需要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痔疮:轻度痔疮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坐浴、使用痔疮膏或栓剂等;严重的痔疮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肛裂:急性肛裂多采用保守治疗,如保持大便通畅、坐浴、局部用药等;慢性肛裂常需手术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采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白血病则根据具体分型采用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对于便血导致贫血的患者,可根据贫血程度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必要时输血治疗。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特殊人群便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便血常见原因有肠息肉、肠套叠、细菌性痢疾等。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需及时就医,可通过空气灌肠等方法治疗;肠息肉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多为良性病变,可通过肠镜下切除等治疗。儿童便血时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有无发热等,及时就诊。
老年人:老年人便血要高度警惕肠道肿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升高。老年人便血时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人使用抗凝药物时出现便血,要谨慎评估继续使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和停用后的血栓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