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并发症(预防感染、预防再次发生肾衰竭)及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一般治疗中营养支持要保证合适热量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需监测并针对性处理,防治并发症要从口腔、皮肤、呼吸道等方面预防感染及预防再次肾衰竭,针对原发病要依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治疗且个体化。
一、一般治疗
(一)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30-35kcal左右的热量,可通过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等方式供给。对于存在高分解代谢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热量供应,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患者体力恢复和组织修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营养需求会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更多,需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营养方案。
(二)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电解质(如钠、钾、钙、镁等)、血肌酐、尿素氮以及酸碱平衡指标等。多尿期患者容易出现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电解质调节能力不同,儿童的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尚未完善,更易发生电解质失衡。
2.处理低钠血症:如果出现低钠血症,根据血钠水平进行处理。轻度低钠可通过调整饮食中钠的摄入来改善,严重低钠时可能需要静脉补充适量的钠盐,但要注意补钠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并发症。
3.处理低钾血症:当发生低钾血症时,根据血钾降低程度补充钾剂。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钾,口服补钾相对更安全,静脉补钾时要注意浓度和速度,防止出现高钾血症等不良后果,不同年龄患者补钾的速度和浓度要求有所不同,儿童的心脏等器官对钾的耐受性相对较弱,需谨慎操作。
4.酸碱平衡调整:对于存在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如代谢性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但要遵循适量、缓慢纠正的原则,避免过快纠正引起碱中毒等并发症。
二、防治并发症
(一)预防感染
1.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进行2-3次口腔护理,尤其是对于不能自主清洁口腔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昏迷患者等,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口腔感染的风险。
2.皮肤护理:多尿期患者皮肤可能因尿液刺激等原因容易发生破损和感染,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体位,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对于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要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尿布疹等皮肤问题继发感染。
3.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不同年龄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方式有差异,儿童的呼吸道管理需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二)预防再次发生肾衰竭
密切观察患者的肾功能变化,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良好的血压、血糖水平,减少对肾脏的进一步损伤,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状况的患者在预防再次肾衰竭的措施上需综合考虑,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时要注意低血糖的发生风险等。
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积极治疗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原发病。如果是由肾前性因素引起,如血容量不足,需积极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心功能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如果是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需根据具体的肾脏疾病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如果是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需及时解除梗阻,如通过手术等方式恢复尿路通畅,不同原发病的治疗方法不同,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