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在外观颜色、尿常规指标、显微镜下沉渣及特殊人群情况上与正常尿液有区别,正常尿液淡黄清澈、尿蛋白定量<150mg/24h、沉渣有少量正常成分;蛋白尿尿液可混浊,尿蛋白定量超150mg/24h、定性阳性,沉渣有异常成分,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在蛋白尿判断上有不同需综合考虑。
一、外观颜色区别
正常尿液外观通常为淡黄色至黄色,清澈透明。而蛋白尿患者的尿液外观可能会有不同表现,某些情况下尿液可能会显得混浊,这是因为尿液中含有过多的蛋白质等成分,使得尿液的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不同病因导致的蛋白尿可能外观颜色略有差异,比如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尿液外观可能没有特异性颜色改变,但仍可能呈现混浊状态。
二、尿常规指标区别
1.尿蛋白定量
正常情况: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150mg/24h。这是因为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选择性滤过作用,能阻止大部分蛋白质滤过,且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能将少量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回血液,所以尿中蛋白质含量极低。
蛋白尿情况:当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24h时,提示可能存在蛋白尿。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滤出,尿蛋白定量会明显升高,可达到数克甚至数十克每24h。
2.尿蛋白定性
正常情况:尿蛋白定性为阴性,即尿常规试纸条检测时不会出现阳性反应。
蛋白尿情况:蛋白尿时尿蛋白定性呈阳性,根据阳性程度可分为±、+、++、+++、++++等不同等级。一般来说,+表示尿中含有少量蛋白质,++及以上表示尿中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多,+++及++++则提示大量蛋白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等严重肾脏疾病,此时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严重,大量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
三、显微镜下沉渣区别
1.正常尿沉渣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尿沉渣,可见少量上皮细胞、白细胞等,没有或者仅有极少量的红细胞和管型等。上皮细胞主要是来自泌尿系统各部位的正常脱落细胞,数量很少;白细胞数量也较少,一般每高倍视野下白细胞数少于5个等,且形态正常。
2.蛋白尿尿沉渣
当存在蛋白尿时,尿沉渣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蛋白尿,可能会出现较多的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红细胞,这是因为红细胞通过受损的肾小球滤过膜时,受到机械性损伤等原因导致形态改变;还可能出现各种管型,如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有出血等炎症性病变,颗粒管型则可能与肾小管损伤等有关。如果是肾小管-间质疾病引起的蛋白尿,尿沉渣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四、特殊人群情况差异
1.儿童
正常儿童的尿液外观、尿常规指标等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判断蛋白尿时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例如儿童正常尿蛋白定量一般也小于150mg/24h,但由于儿童新陈代谢等因素,在一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尿蛋白轻度升高,如剧烈运动后等,但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休息后尿蛋白可恢复正常。而如果儿童持续出现蛋白尿,需要高度警惕肾脏疾病,如先天性肾病等,此时尿沉渣中可能会有更明显的异常改变,如较多的异常红细胞、管型等,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2.老年人
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减退,正常情况下尿蛋白定量也可能较年轻人略有不同,但一般仍小于150mg/24h。老年人出现蛋白尿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高血压肾病引起的蛋白尿,尿沉渣中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同时可能伴有肾小管损伤相关的指标异常;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蛋白尿,除了尿蛋白定量升高等表现外,还可能有糖尿病相关的其他表现,如血糖升高等,尿沉渣中也可能出现相应的异常改变,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老年人在判断蛋白尿时需要综合考虑肾脏功能减退的基础情况以及可能合并的其他疾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