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可能致胆红素过高引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晚发型相对危害稍小,特殊人群更易受其害;母乳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在病因、胆红素数值及变化规律、对新生儿健康影响程度及预后等方面有区别,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相关,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且不同年龄段、性别等对两者影响有差异,有特定病史者病理性黄疸风险高,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情况相关。
一、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母乳性黄疸一般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主要危害是可能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过高,若胆红素持续升高达到严重程度,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减低等,严重时可导致抽搐、角弓反张甚至死亡,即便存活也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等;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相对早发型危害稍小,但也可能引起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对神经系统有一定潜在风险,不过一般程度较轻时及时干预可避免严重危害。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母乳性黄疸可能使其胆红素水平升高更易超过安全范围,增加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危害的发生风险,因为这类特殊人群的血-脑屏障发育相对更不完善,对胆红素的耐受能力更差。
二、母乳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一)病因方面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与母乳喂养相关,是因为母乳中的一些成分影响了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使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
病理性黄疸: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溶血因素,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引起的溶血,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胆道闭锁等先天性胆道畸形会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病理性黄疸等。
(二)胆红素数值及变化规律方面
母乳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2-3天出现,胆红素水平在生后5-7天达到高峰,足月儿胆红素水平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且随着母乳喂养的持续,胆红素水平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下降相对缓慢;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1-2周出现,然后逐渐升高,2-3周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胆红素水平可持续较高时间。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一般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胆红素上升速度快,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等。
(三)对新生儿健康影响的程度及预后方面
母乳性黄疸:一般程度较轻时对新生儿健康影响相对较小,及时调整喂养等干预后预后较好,严重时如发生胆红素脑病则预后较差;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等,若发生母乳性黄疸,因自身机体功能更不完善,发生严重危害的风险更高,但多数经过规范干预可改善。
病理性黄疸:如果是由严重病因引起,如胆道闭锁等,若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可能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而由一般感染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多数预后较好,但如果原发病严重则预后不佳。
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新生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的情况有所不同,新生儿期是黄疸高发阶段,早产儿相对足月儿更易出现黄疸相关问题;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母乳喂养是母乳性黄疸的重要相关因素,而病理性黄疸与感染等生活环境中的致病因素相关;对于有溶血病史、家族中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史的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监测黄疸情况,而母乳性黄疸与母乳喂养情况密切相关,需关注母乳喂养量、频率等对黄疸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