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需通过尿液、血液检查及肾脏超声等明确病因,生理性蛋白尿去除诱因可自愈,病理性蛋白尿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需针对病因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明确蛋白尿的定义与分类
蛋白尿是指尿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可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等情况,一般为暂时性,程度较轻;病理性蛋白尿则与各种肾脏疾病等相关,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二、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1.尿液相关检查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准确反映尿中蛋白质的排泄量,对于判断蛋白尿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则可诊断为蛋白尿。
尿蛋白电泳:可区分尿中蛋白质是肾小球性、肾小管性还是混合性等。肾小球性蛋白尿以白蛋白等中大分子蛋白为主;肾小管性蛋白尿则以小分子蛋白为主等。
2.血液相关检查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如果血肌酐升高,提示肾脏可能已经受到较严重的损伤。
血糖、血脂等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需检测血糖以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对于肾病综合征等情况,血脂检查可辅助诊断,因为肾病综合征常伴有高脂血症。
3.肾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帮助发现肾脏有无结构异常,如肾脏结石、囊肿、肿瘤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蛋白尿。
三、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1.生理性蛋白尿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自行消失。例如,剧烈运动后出现的蛋白尿,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复查尿液,蛋白尿可能就会恢复正常。对于发热、低温刺激等引起的生理性蛋白尿,待体温恢复正常、去除低温影响后,蛋白尿通常会消失。
2.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肾炎
若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数患者可自愈,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休息、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等,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控制血压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则需要长期治疗,控制血压(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等)、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同时,要注意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糖尿病肾病
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使血糖达标,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同时,控制血压,同样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还要注意血脂的控制,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
其他肾脏疾病
如狼疮性肾炎,需要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紫癜性肾炎,要积极治疗过敏性紫癜,同时根据肾脏病变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使用激素等。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蛋白尿时,要特别注意排查是否为先天性肾脏疾病等。例如,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在儿童中也可出现蛋白尿,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儿童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脏疾病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
2.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蛋白尿时,要考虑多种病因,如老年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等引起的肾脏损害。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用药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蛋白尿需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情况。要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定期进行产检。如果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蛋白尿,要根据病情进行降压、解痉等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婴安全。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但要避免过度摄入盐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