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主要有腰部疼痛(反复发作、性质多样、部位在腰骶附近等)、腰部活动受限(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不适加重)、肌肉紧张与痉挛(可触摸到紧张发硬肌肉、部分患者有肌肉痉挛)、压痛(可找到明显压痛点且与病情相关)等表现。
疼痛部位:疼痛主要位于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多集中在腰骶部附近,也就是腰椎下方与臀部上方的区域。不同患者疼痛的具体部位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围绕腰部的肌肉所在区域。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腰椎退变等因素,疼痛范围可能相对更广泛一些;而年轻患者如果是由于近期过度运动导致的腰肌劳损,疼痛部位可能相对局限在运动过度使用的腰肌区域。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可能因为激素变化等因素,腰部疼痛可能会稍有加重,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对腰部肌肉及相关组织的影响有关。
腰部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减小:患者会感觉腰部的活动不灵活,弯腰、伸腰、侧屈、旋转等动作的幅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正常情况下能够轻松弯腰触摸到脚部的动作,在腰肌劳损时可能难以完成,或者完成时会伴有明显的疼痛。对于从事需要频繁腰部活动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舞蹈演员等,腰肌劳损导致的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工作和训练。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肌肉力量下降以及可能存在的腰椎退变,腰部活动受限可能更为明显;而年轻患者如果是急性发作的腰肌劳损,经过及时休息和治疗,活动受限情况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也可能发展为慢性,导致长期的活动受限。
活动时的不适:在进行腰部活动时,除了活动范围减小外,还常常会伴有疼痛加重的情况。例如在尝试向一侧扭转腰部时,不仅扭转的幅度受限,而且腰部会出现明显的刺痛或牵拉痛。这是因为腰肌劳损时,腰部的肌肉处于紧张、损伤的状态,活动时肌肉受到牵拉或刺激,从而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
肌肉紧张与痉挛
肌肉紧张:患者腰部的肌肉可触摸到紧张、发硬的情况。用手触摸腰部的肌肉时,能感觉到肌肉纤维紧绷,与正常柔软、松弛的肌肉状态不同。这是由于腰肌劳损后,肌肉为了适应损伤的状态,会不自觉地处于紧张收缩的状态来试图稳定腰部。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肌肉的损伤和疼痛。对于长期久坐且姿势不良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由于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进而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腰部肌肉在过度劳累后也会很快出现紧张现象。
肌肉痉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肌肉痉挛,表现为腰部肌肉突然发生强烈的收缩,呈现条索状。肌肉痉挛发作时,患者会感到腰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有时甚至难以忍受,且肌肉痉挛可持续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例如在夜间休息时,可能会因为腰部肌肉痉挛而突然痛醒。肌肉痉挛的发生与腰肌劳损导致肌肉的代谢紊乱、神经受到刺激等因素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肌肉痉挛的发生可能相对更频繁;女性患者在孕期或生理期时,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也可能更容易出现腰部肌肉痉挛的情况。
压痛
压痛点位置:在腰部的肌肉附着点等部位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常见的压痛点多位于竖脊肌的外缘、腰骶部的骶棘肌处等。用手指按压这些压痛点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疼痛,而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此压痛。通过寻找压痛点可以辅助医生诊断腰肌劳损。不同患者的压痛点位置可能会因腰肌劳损的具体部位和程度而有所不同。例如,长期弯腰工作的患者,其腰部下方靠近臀部的竖脊肌附着点处可能会有明显的压痛点;而因急性腰部扭伤未及时恢复导致的腰肌劳损,压痛点可能更靠近腰部的中间部位。
压痛与病情的关系:压痛点的明显程度往往与腰肌劳损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压痛点的疼痛越剧烈,范围可能也会稍有扩大。通过对压痛点的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腰肌劳损的病变程度以及肌肉损伤的范围等情况。在进行康复治疗时,压痛点的变化也可以作为病情好转的一个观察指标,随着治疗的进行,压痛点的疼痛会逐渐减轻,范围也会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