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滑脱是指腰椎椎体间部分或全部错位,病因有退行性变、创伤、先天性发育异常,分类包括按病因和滑移程度分,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卧床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治疗。
病因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椎间盘的高度降低,纤维环松弛,椎体间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滑脱,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对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衰退,腰椎长期承受压力等因素易引发退行性的腰椎间盘滑脱。
创伤:急性的腰部外伤,如高处坠落、严重的交通事故等,可能导致腰椎椎体骨折、小关节损伤等,进而引起腰椎间盘滑脱。比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在遭受腰部外伤时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
先天性发育异常:部分人由于先天性的椎弓根、椎板等结构发育缺陷,导致腰椎的稳定性较差,较容易出现腰椎间盘滑脱,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可能存在。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退行性腰椎间盘滑脱:由腰椎退变引起,如前文所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松弛等导致椎体滑移。
创伤性腰椎间盘滑脱:因腰部创伤造成椎体间相对移位。
先天性腰椎间盘滑脱:与先天性的椎弓根等结构发育异常相关。
根据滑移程度分类(Meyerding分类法)
Ⅰ度滑脱:椎体滑移不超过椎体矢状径的1/4。
Ⅱ度滑脱:椎体滑移占椎体矢状径的1/4-2/4。
Ⅲ度滑脱:椎体滑移占椎体矢状径的2/4-3/4。
Ⅳ度滑脱:椎体滑移超过椎体矢状径的3/4。
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患者常出现下腰部疼痛,疼痛可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可能因腰部姿势不良诱发疼痛,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因腰部承受压力大更容易出现疼痛。
下肢放射痛:当滑脱的椎体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外侧等部位。例如神经根受压时,会影响神经传导,导致相应下肢区域出现放射性疼痛。
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腰椎间盘滑脱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青少年患者,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及活动能力。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腰椎椎体的形态、间隙等情况,能发现椎体的滑移程度等,是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椎体的位置关系,判断是否存在滑脱及滑脱的程度。
CT检查:能更详细地显示腰椎间盘、椎体、小关节等结构的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椎体骨质病变等情况,对于诊断腰椎间盘滑脱的病因及病情程度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软组织的情况,能清晰观察椎间盘的退变情况、神经根受压情况等,是诊断腰椎间盘滑脱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卧床休息可以减轻腰椎的压力,缓解疼痛。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时间需根据病情调整,一般青少年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卧床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中老年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物理治疗:如牵引、按摩、理疗等。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和理疗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物理治疗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对于不同人群要注意力度等,比如儿童由于骨骼等发育尚未成熟,一般不建议采用力度较大的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谨慎用药,避免对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如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滑脱严重、神经压迫症状明显、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复位椎体、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腰椎的稳定性等。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