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药物、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有特定症状和体征,可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及相关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等损伤因素侵袭黏膜,从而引发溃疡。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引发溃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胃酸分泌过多时,会持续侵蚀胃十二指肠黏膜,在黏膜防御修复机制减弱时,就容易形成溃疡。比如,在一些应激状态下,人体可能会出现胃酸分泌亢进的情况,增加了患溃疡的风险。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会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导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进而引发溃疡。
遗传因素: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例如,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会增加个体患溃疡的易感性。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十二指肠的分泌、运动等功能,从而增加溃疡发病风险。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暴饮暴食、不规则进食等,也会破坏胃十二指肠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黏膜的修复,易引发溃疡。
临床表现
症状
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具有“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常为空腹痛,多在餐后2-4小时出现,进食后可缓解,表现为“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体征:缓解期一般无明显体征,发作期可能在上腹部相应部位有局限性轻压痛。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最直接、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黏膜活检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且准确性较高,可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Hp感染,这对于溃疡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间接征象有局部压痛、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等,但X线钡餐检查的准确性相对胃镜稍低。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调整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伤的药物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药物。如针对Hp感染的患者,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进行根除Hp治疗;对于抑制胃酸分泌,常用PPI或H受体拮抗剂(HRA)等药物,以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胃十二指肠溃疡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疼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溃疡复发率相对较高,且可能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儿童:儿童胃十二指肠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可能与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有关。儿童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且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胃十二指肠溃疡时,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般来说,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且要注意用药的时机和剂量,同时要注意饮食和休息的调整,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