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和其他表现(发热),诊断靠胃镜、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等,治疗有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预防要针对病因(抗幽门螺杆菌、避免损伤胃黏膜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饮食、戒烟限酒等)。
一、消化道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
消化道溃疡时,溃疡部位的血管受到侵蚀,若血管破裂则会引起出血。例如,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胃溃疡多见于胃角和胃窦小弯,溃疡不断加深,累及血管时就会导致出血,其病理基础是溃疡处的黏膜及深层组织破坏,血管暴露并破裂出血。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无本质差异,但儿童消化道溃疡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感染等因素相关,感染可能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增加溃疡出血风险;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可能使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量大时可呕出鲜血,出血量较少时血液在胃内经过胃酸作用后,呕出物呈咖啡渣样,黑便则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粪便呈黑色发亮,像柏油样。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失血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相关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休克时可能症状更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2.其他表现
发热: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发热机制可能与出血后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有关。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是诊断消化道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出血的情况,还能在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胃镜检查的操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合适的准备下进行,要确保安全。
2.血常规
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下降。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这些指标可能无明显变化,需动态观察。老年人可能本身有基础血液系统疾病等,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失血情况。
3.粪便隐血试验
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要注意排除饮食等因素的干扰,如食用动物血等可导致假阳性。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人要关注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
2.补充血容量
根据失血情况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严重失血时需输血,纠正贫血和休克状态。儿童输血要严格掌握指征,老年人输血要注意心功能等情况,避免输血过快过多加重心脏负担。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因为胃酸可影响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抑制胃酸分泌有助于提高胃内pH值,促进止血。内镜下止血:如胃镜下看到出血病灶,可采用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方法进行止血。
五、预防措施
1.针对病因预防
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方案有差异,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必须服用,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要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配合胃黏膜保护措施。
2.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伤消化道黏膜,增加消化道溃疡及出血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儿童要引导健康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