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因母婴血型不合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引发,有黄疸、贫血等表现,可通过血型、胆红素测定、Coombs试验等辅助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光照、药物、换血等,产前检查和新生儿出生后监测可预防,多数预后良好,不及时治有风险,家长要密切观察护理特殊人群。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体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胎儿红细胞破坏,进而出现黄疸的病症。常见的母婴血型不合有ABO血型不合以及Rh血型不合等。例如ABO血型不合中,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病,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大量胆红素,超过新生儿肝脏处理能力就会出现黄疸。
二、临床表现
(一)黄疸
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黄疸进展迅速,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明显,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重。对于不同年龄的新生儿,黄疸表现有差异,足月儿和早产儿的黄疸程度及进展速度可能不同,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黄疸可能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二)贫血
溶血严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早产儿贫血可能更为显著,可表现为面色苍白等,严重贫血可能影响新生儿的循环系统,导致心率加快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一)血型检查
检查母婴双方血型,若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或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有助于明确血型不合情况。
(二)胆红素测定
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间接胆红素水平会升高,通过测定可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新生儿,正常胆红素范围不同,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更低,若超出正常范围则提示存在黄疸相关问题。
(三)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胎儿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母体血清中有无抗体,这对明确溶血的免疫机制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
(一)光照治疗
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对于不同日龄、体重的新生儿,光照治疗的参数(如光照强度、时间等)有不同要求,要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调整,光照时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等重要部位。
(二)药物治疗
使用白蛋白等药物,白蛋白可与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但需严格根据新生儿的体重等情况合理使用,考虑新生儿肝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药物代谢可能与成人不同。
(三)换血治疗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时,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换血治疗时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考虑新生儿的整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
五、预防
(一)产前检查
孕妇在产前应进行血型检查,尤其是O型血的孕妇要检查丈夫的血型,评估母婴血型不合的风险,若存在风险可在孕期进行监测,如检测孕妇血清中抗体水平等,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新生儿出生后监测
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要尽早进行胆红素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黄疸并进行干预。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一)预后
大多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黄疸可消退,贫血等情况也能得到改善。但若治疗不及时,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新生儿的智力、运动等功能,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发生后遗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二)注意事项
对于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及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暖等,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保暖不当可能影响新生儿的恢复。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带新生儿复诊,监测胆红素水平等指标,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特殊人群如早产儿,要更加精细护理,注意其体温、呼吸等各方面的监护,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对疾病的耐受能力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