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需从饮食、生活方式、病情监测、用药等方面进行管理。饮食上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钠、钾、磷摄入;生活方式要保证休息与适当活动、预防感染;病情监测包括尿量、血压、肾功能指标;用药要避免肾毒性药物且遵医嘱。
一、饮食方面
1.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不全的程度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0.6-0.8g/kg体重;晚期患者蛋白质限制更严格,可进一步降低至0.4-0.6g/kg体重,且优质蛋白占比需更高。这是因为过多的蛋白质代谢产物会加重肾脏负担,科学研究表明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可延缓肾功能恶化速度。
2.钠的摄入:对于伴有水肿或高血压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要限制钠的摄入,每日钠摄入量应小于3g。因为钠摄入过多会引起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等。例如,要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等高钠食物。
3.钾的摄入: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钾的排出减少,容易出现高钾血症。所以需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钾摄入,一般每日钾摄入量应小于2-3g。如血钾正常时,应避免食用香蕉、橙子等高钾水果;若存在高钾血症,则要严格禁止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并可使用降钾树脂等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密切监测血钾变化。
4.磷的摄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磷代谢紊乱,易出现高磷血症,进而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应限制磷的摄入,每日磷摄入量小于800-1000mg,可选择低磷食物,如精白米、精白面等,同时可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钙等,但需遵循医生指导。
二、生活方式方面
1.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应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等轻度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适当活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对于年龄较大或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活动量需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预防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又会加重病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需佩戴口罩。对于儿童患者,更要加强护理,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一旦感染,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三、病情监测方面
1.尿量监测:每天记录尿量,尿量的变化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尿量突然减少或增多,可能提示病情变化,需及时就医。例如,尿量明显减少可能是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尿量增多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减退等情况,都需要引起重视。
2.血压监测:定期监测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加重肾脏损害。一般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以低于上述目标为宜。如老年患者血压控制可适当放宽,但也需密切关注。
3.肾功能指标监测:定期到医院检查肾功能相关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的常用指标,肾小球滤过率则更能准确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一般建议每月至少检查一次肾功能指标,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四、用药方面
1.避免肾毒性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向医生说明自己的肾功能情况,由医生评估药物的肾毒性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后易在体内蓄积,加重肾损害。
2.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因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需要长期用药,如纠正贫血的药物、降压药物等,自行调整药物可能会导致病情波动。对于儿童患者,更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错误用药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