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按发生机制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组织性蛋白尿,按持续时间分暂时性和持续性蛋白尿,不同人群蛋白尿情况有差异,健康人群应保持合理饮食,肾脏病史人群需定期监测尿蛋白。
一、蛋白尿的定义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选择性滤过功能,能阻止大部分蛋白质通过,而肾小管重吸收回的蛋白质也很少,所以健康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微,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150mg。当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液中蛋白质排泄量增多,超过上述正常范围就称为蛋白尿。
(一)根据发生机制分类
1.肾小球性蛋白尿
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电荷屏障和(或)机械屏障功能发生改变,使血浆蛋白滤过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例如,糖尿病肾病早期,高血糖可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异常,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肾小球性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如β-微球蛋白、溶菌酶等)重吸收障碍,致使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常见于肾小管-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肾炎、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金属(如汞、镉等)中毒等。比如,长期服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患者,药物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其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从而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
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可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累及肾小管,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同时影响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既损伤肾小球又影响肾小管功能,导致混合性蛋白尿,此时尿中可同时出现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等)和小分子蛋白(如β-微球蛋白等)。
4.溢出性蛋白尿
血中低分子量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产生的过多轻链蛋白、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等,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从尿中排出。这种蛋白尿的特点是尿蛋白定性试验可呈阳性,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一定成比例增加,主要是血中异常蛋白增多导致。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中存在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这些轻链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但肾小管无法全部重吸收,从而从尿中排出形成溢出性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是由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组织破坏分解或炎症刺激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所致。生理性情况下也可有少量组织性蛋白尿,病理性情况下可见于肾实质疾病,如肾结核、肾盂肾炎等,此时尿中组织性蛋白排泄量增多。
(二)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1.暂时性蛋白尿
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剧烈运动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一般运动结束后蛋白尿可消失;发热时,体温升高可使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产生暂时性蛋白尿,体温恢复正常后蛋白尿多可消失。
2.持续性蛋白尿
是指蛋白尿持续存在,多为病理性因素引起。如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等导致的蛋白尿,这种蛋白尿不会随影响因素的去除而消失,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才能使蛋白尿情况改善。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蛋白尿的发生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出现蛋白尿需要考虑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病等情况,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更容易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蛋白尿;女性在妊娠期可能出现生理性蛋白尿,但也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病理情况导致的蛋白尿。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蛋白尿发生的风险,所以健康人群应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长期高蛋白饮食;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感染等可能诱发蛋白尿加重的因素。对于有肾脏病史的人群,定期监测尿蛋白情况尤为重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