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饮食护理要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水分、钠钾摄入;对症护理涵盖水肿、贫血、皮肤瘙痒等方面;用药需避免肾毒性药物并观察不良反应;心理护理要关注患者情绪并给予相应支持。
尿量观察: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尿量,尿量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少尿或无尿可能提示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多尿可能是肾脏浓缩功能减退的表现。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尿量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尿量需结合其年龄进行判断,如婴儿尿量与成人差异明显,若出现尿量异常需高度重视。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观察:定期监测患者血电解质(如钾、钠、钙、磷等)及血气分析,因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例如,高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危及生命,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乏力、心悸等高钾血症相关表现,尤其是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高钾血症对其心脏的影响更大。
饮食护理
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肾功能不全的程度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优质低蛋白饮食是关键,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可适当摄入,而植物蛋白摄入应适量限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减退,在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的同时,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优质低蛋白的基础上,满足其生长需求,但要严格控制总量。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量,一般遵循“量出为入”原则。若患者尿量较多,需适当增加水分摄入;若尿量少,需限制水分摄入,防止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无论尿量多少,都要严格控制水分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在水分摄入控制上需更加谨慎,防止因水分摄入不当导致循环负荷过重等问题。
钠、钾摄入:根据患者电解质情况调整钠、钾摄入。若存在高钠血症或水肿,需限制钠摄入;若存在高钾血症,需限制含钾高的食物摄入,如香蕉、橘子等。有高血压病史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钠摄入控制尤为重要,因为高钠饮食会加重高血压。
对症护理
水肿护理:对于水肿患者,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可抬高水肿部位,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在护理水肿部位皮肤时动作要轻柔。儿童患者皮肤娇嫩,需注意选择温和的皮肤护理产品,防止皮肤损伤。定期更换体位,预防压疮。
贫血护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贫血,需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表现。可适当为患者提供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但要注意铁的摄入量需在合理范围内。对于贫血严重的患者,需关注其活动耐力,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晕厥等情况。儿童患者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要密切关注其生长指标。
皮肤瘙痒护理:患者因尿素霜沉积等原因可出现皮肤瘙痒,要避免患者搔抓,可使用温和的止痒洗剂。对于老年患者,皮肤瘙痒可能影响其睡眠,需采取措施缓解瘙痒以保证患者休息。儿童患者皮肤瘙痒时要防止其过度搔抓导致皮肤损伤感染,可通过剪短指甲等方式进行护理。
用药护理
避免肾毒性药物: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于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史的患者,在使用任何新药物前,都要咨询医生,评估药物对肾脏的影响。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更易受到药物肾毒性的影响,用药需格外谨慎。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使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时,观察患者有无血压升高等反应;使用磷结合剂时,观察患者有无胃肠道不适等。儿童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需更加细致观察。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预后较差,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患病产生悲观情绪,需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儿童患者可能因疾病影响生活和学习产生恐惧、自卑等心理,要通过游戏、沟通等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家长在心理护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需引导家长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