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肾灌注不足等引起,及时去除诱因肾功能可能恢复,慢性是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不可逆;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有全身中毒症状。临床表现上急性少尿期等有相应表现,慢性早期轻度不适后期多系统症状,尿毒症更严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原则急性积极治原发病等,慢性治基础病等,尿毒症需替代治疗包括透析和肾移植,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相应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肾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下降的综合征,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因肾灌注不足(如休克、大出血等)、肾毒性物质损伤(如药物、重金属等)或尿路梗阻等引起,肾脏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及时去除诱因后肾功能有可能恢复;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最终结局,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阶段,此时肾脏几乎失去全部功能,体内代谢废物及毒素无法正常排出,引起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是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特定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代谢性酸中毒等;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易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仍可能遗留轻度肾功能减退。
慢性肾衰竭: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高血压等多系统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基础疾病及个体差异略有不同,如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女性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发病率有一定特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等可能加重慢性肾衰竭进展。
尿毒症:除了慢性肾衰竭的各种表现外,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消化系统可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血液系统出现严重贫血、出血倾向;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抽搐、昏迷等,儿童尿毒症患者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老年人尿毒症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病情更为复杂。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尿常规可见异常,如蛋白尿、血尿等,肾脏B超可见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
慢性肾衰竭: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常规有相应原发病的表现,肾脏B超可见肾脏体积缩小等结构改变,不同年龄患者肾脏B超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有差异,如儿童慢性肾衰竭肾脏体积缩小可能相对不典型,老年人肾脏本身有一定萎缩,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尿毒症:各项肾功能指标严重异常,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电解质严重紊乱,如高钾、低钙、高磷等,影像学检查肾脏体积明显缩小等,对于儿童尿毒症患者需关注肾脏发育情况等相关影像学特征,老年人尿毒症患者要注意合并的心脑血管等器官的影像学改变。
四、治疗原则
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逆因素,如补充血容量、停用肾毒性药物、解除尿路梗阻等,少尿期严格控制液体入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慢性肾衰竭:治疗基础疾病,延缓肾功能进展,如控制血糖、血压、蛋白尿等,饮食上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病情调整,贫血患者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不同年龄患者饮食调整需考虑生长发育及营养需求等,儿童慢性肾衰竭需保证足够营养支持生长,老年人要注意营养均衡同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尿毒症:除了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措施外,需进行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血液透析需定期到透析中心进行,儿童进行血液透析要注意血管通路的建立及儿童生长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老年人进行血液透析要关注心血管等并发症的防治;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但需注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肾移植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合适的供体,且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年龄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不同,儿童肾移植要考虑生长发育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老年人肾移植要考虑基础疾病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