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子ABO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为母体IgG型抗体进入胎儿体内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胆红素生成量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引发黄疸,约20%~25%的ABO血型不合妊娠可能发生溶血,仅5%~10%的新生儿出现明显黄疸。临床表现上,黄疸多于出生后24~48小时内出现,进展快,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可达15~25mg/dL,程度与溶血严重程度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血常规。治疗原则与方案包括光疗干预、换血疗法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管理方面,早产儿治疗阈值降低、光疗起始时间提前,合并感染者需同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家族史阳性者需避免使用诱发溶血的药物并加强胆红素监测。预防措施与长期随访包括产前预防、产后监测和6月龄时进行发育评估。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ABO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子ABO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症状。其发病机制为母亲血型O型时,体内天然存在抗A、抗B抗体,若胎儿继承父方A型或B型血型抗原,母体IgG型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胆红素生成量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引发黄疸。研究显示,约20%~25%的ABO血型不合妊娠可能发生溶血,但仅5%~10%的新生儿出现明显黄疸。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黄疸特征
黄疸多于出生后24~48小时内出现,进展速度较生理性黄疸快,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可达15~25mg/dL(256.5~427.5μmol/L)。黄疸程度与溶血严重程度相关,轻症仅表现为面部皮肤黄染,重症可蔓延至躯干及四肢,伴嗜睡、拒奶等非特异性症状。
2.实验室检查
(1)血型鉴定:母子ABO血型不合(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为必要条件。
(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率约30%~50%,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3)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检测母体IgG抗A/抗B抗体效价,效价≥1:64提示溶血风险增加。
(4)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通常>120g/L),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5%~15%)。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
1.光疗干预
当血清总胆红素>12mg/dL(205.2μmol/L)时启动蓝光治疗,通过波长450~460nm的蓝光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治疗需持续监测胆红素水平,调整光照时间(通常12~24小时/日)。
2.换血疗法
适用于总胆红素>20mg/dL(342μmol/L)或存在急性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的病例。换血量约为新生儿血容量的2倍(160~180ml/kg),采用AB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混合血,可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并纠正贫血。
3.支持治疗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日龄调整液体入量(首日60~80ml/kg,后续每日增加10~20ml/kg)。
(2)营养支持:鼓励母乳喂养,若黄疸影响吸吮可改用配方奶,保证每日热量摄入(100~120kcal/kg)。
四、特殊人群管理
1.早产儿
胎龄<37周的早产儿因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脑病风险较足月儿高3~5倍。治疗阈值需降低2~3mg/dL(34.2~51.3μmol/L),光疗起始时间提前至出生后6~12小时。
2.合并感染者
感染可通过抑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加重黄疸,需同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噻肟钠)。研究显示,感染患儿胆红素峰值较无感染者高4~6mg/dL(68.4~102.6μmol/L)。
3.家族史阳性者
若父母一方存在G6PD缺乏症,需避免使用磺胺类、阿司匹林等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同时加强胆红素监测频率(每6~8小时1次)。
五、预防措施与长期随访
1.产前预防
对O型血孕妇,孕28周起检测IgG抗A/抗B抗体效价,若效价持续≥1:128,可考虑口服中药茵陈汤(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降低抗体水平。
2.产后监测
所有ABO血型不合新生儿需在出生后72小时内完成胆红素筛查,出院后3日内每日监测皮肤黄染程度,发现黄疸加重或伴发热、抽搐等表现立即返院。
3.远期影响
ABO溶血性黄疸通常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需在6月龄时进行发育评估,重点观察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语言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