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肾炎是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轻至中度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肾小球疾病,有血尿、蛋白尿表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通过尿常规等检查诊断,需一般治疗和定期随访,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情况需特殊关注。
临床表现
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发作常为无痛性、全程血尿,可呈间歇性,感染等诱因可诱发血尿加重。镜下血尿则是在尿常规检查时发现红细胞增多。不同年龄人群中血尿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血尿可能因自身表述不清等原因易被忽视。
蛋白尿:尿蛋白量一般较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1克,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不同性别患者蛋白尿情况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长期蛋白尿可能对肾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蛋白尿可能进展更快。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关,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部分患者可能由链球菌等感染后诱发,但感染清除后血尿和蛋白尿不一定立即消失。另外,遗传因素可能在部分隐匿性肾炎发病中起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劳累、吸烟、不健康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或病情加重风险。
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红细胞和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具体机制涉及免疫炎症反应等,例如在IgA肾病中,IgA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起系膜细胞增殖和炎症介质释放,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血尿和蛋白尿产生。
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是重要的初步检查方法,可发现尿红细胞和(或)尿蛋白阳性。但需注意留取合格尿液标本,避免月经血等污染。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量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明确蛋白尿程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克提示为轻度蛋白尿。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若以畸形红细胞为主,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对隐匿性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尿红细胞形态学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进行该检查时需注意操作配合度。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功能,隐匿性肾炎患者早期肾功能通常正常,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不同年龄人群肾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需依据相应年龄段标准判断。
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具体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充分评估患者风险,尤其儿童进行肾活检时要谨慎权衡利弊。
治疗及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尤其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过度劳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对于有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的患者,要积极防治感染。不同年龄患者休息和活动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需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活动,避免过度玩耍劳累;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对于蛋白尿患者,过多蛋白质摄入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能影响肾脏血液循环和代谢,不利于病情控制。
定期随访: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病情进展并采取相应措施。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频率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儿童可能因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随访频率可能相对更密一些。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隐匿性肾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密切关注。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多留意孩子尿液颜色等情况,若发现尿液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定期评估肾功能和生长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隐匿性肾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隐匿性肾炎的病情和预后。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选择要注意避免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定期监测多种基础疾病指标以及肾功能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隐匿性肾炎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尿蛋白等情况,定期产检,评估胎儿和母体健康状况,治疗方案需谨慎选择,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