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肾炎是累及肾间质、肾小管,肾小球及肾血管受累较轻的一组肾脏疾病,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常见药物过敏等诱因,病理见肾间质水肿等;慢性病程长,常见慢性肾盂肾炎等诱因,病理见肾间质纤维化等;临床表现急性有肾功能减退等,慢性起病隐匿;诊断靠病史等,需与肾小球疾病鉴别,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类型有不同发病特点及相关人群和生活方式等影响。
一、按病程分类
急性间质性肾炎(AIN):起病较急,常见病因有药物过敏(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多在用药后出现过敏表现,如皮疹、发热、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同时伴有肾功能异常,肾小管功能受损可表现为肾性糖尿、低比重尿等。感染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常继发于全身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通过血行播散或直接蔓延累及肾间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也可累及肾间质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CIN):病程相对较长,逐渐进展。常见病因有慢性肾盂肾炎、镇痛剂滥用、梗阻性肾病、遗传性肾病等。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多有反复的尿路感染病史,长期感染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镇痛剂滥用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与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药物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肾间质炎症、纤维化。梗阻性肾病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是由于尿路梗阻,尿液排出受阻,导致肾间质压力增高,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遗传性肾病如髓质囊性病等也可逐渐进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
二、病理表现
急性间质性肾炎:光镜下可见肾间质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免疫荧光检查多为阴性,少数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可出现IgG及补体C3在肾小管基膜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等。
慢性间质性肾炎:光镜下可见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相对较轻,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肾小球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硬化。免疫荧光检查一般无特异性荧光物质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管基底膜增厚、断裂等改变,肾小球基底膜也可出现相应改变。
三、临床表现
急性间质性肾炎:多数患者有明确的诱因,如用药史、感染史等。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肾功能减退,可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肾外表现。肾小管功能受损较为突出,可出现肾性糖尿、低比重尿、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慢性间质性肾炎:起病隐匿,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的表现,如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等,也可出现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电解质紊乱等。部分患者可因基础疾病的表现而被发现,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可有反复尿路感染的病史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活检病理检查。详细询问用药史、感染史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肾功能异常,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肾小管性蛋白尿等。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间质性肾炎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变的性质、程度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疾病相鉴别,肾小球疾病多有典型的肾小球受累表现,如大量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而间质性肾炎以肾间质及肾小管受累为主。还需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相鉴别,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起病隐匿,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相对缓慢,肾活检病理以肾小球病变为主。
间质性肾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间质性肾炎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例如,在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但某些药物在特定年龄段的使用需更加谨慎。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导致间质性肾炎的肾毒性药物。女性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肾炎中可能有较高的发病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更易累及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滥用镇痛剂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风险。有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等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间质性肾炎,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肾间质情况,早期发现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