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由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因素引起,生活方式方面包括饮食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不足、运动过少、不良排便习惯;疾病有肠道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药物也可致便秘。应对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运动及建立良好排便习惯,针对疾病治疗原发疾病,慎用因药物导致便秘的药物。
一、便秘的原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会导致肠道内食物残渣的体积不足,不能有效刺激肠道蠕动。例如,长期只吃精细米面,而很少吃芹菜、西兰花等蔬菜,就容易引发便秘。不同年龄阶段对膳食纤维的需求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但很多人实际摄入远低于此。
水分摄入不够:身体缺水时,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使粪便干结,难以排出。比如老年人可能因口渴感减退,饮水较少,更容易发生便秘。
2.运动过少: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往往较慢。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由于缺乏体育活动,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便秘情况。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需求不同,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很多人难以达到。
3.不良排便习惯:有些人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比如经常忽视便意,长时间抑制排便反射,会使肠道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导致排便困难。儿童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也容易出现便秘问题。
(二)疾病因素
1.肠道疾病:如肠梗阻、肠粘连等肠道器质性病变会阻碍粪便通过肠道,导致便秘。一些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不同疾病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机制不同,肠梗阻是肠道的物理性梗阻,而炎症性肠病则是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影响肠道功能。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神经功能,导致便秘。例如,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便秘发生率较高。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便秘,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肠道的蠕动或神经功能,从而导致便秘。例如,一些治疗高血压的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抑制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进而引起便秘。
二、便秘的应对方法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白菜、韭菜等;水果可选择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儿童,可以将蔬菜和水果制作成有趣的形状或口味,以增加其摄入量。例如,把胡萝卜做成卡通造型的配菜,或者将水果榨成果汁(但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
保证水分充足: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可以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老年人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等。
2.增加运动:
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的运动方式不同。成年人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例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儿童可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如跳绳、踢毽子等,每天至少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年人可以选择慢走、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3.建立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去排便,比如早餐后半小时,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厕所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儿童可以由家长帮助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引导孩子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
(二)针对疾病的治疗
如果是由疾病引起的便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甲状腺激素,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便秘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使血糖达标,同时针对自主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肠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手术等相应治疗措施。
(三)慎用药物
如果因药物导致便秘,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是否调整药物。但不能自行随意停药或换药,以免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例如,因服用某种降压药出现便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权衡是否更换其他不引起便秘的降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