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蛋白尿包括功能性蛋白尿(青少年应激状态下出现,诱因去除后消失)和直立性蛋白尿(青春发育期少年站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病理性蛋白尿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致蛋白滤过增多超过重吸收能力)、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致小分子蛋白不能充分重吸收)、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蛋白异常增多致肾小球滤过而肾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
一、生理性蛋白尿
(一)功能性蛋白尿
1.定义及发生情况:是最常见的一种生理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在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下出现暂时性蛋白尿。当诱发因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例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尿液中蛋白质可短暂增加,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使肾血管痉挛或充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导致。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青少年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激状态下更易出现功能性蛋白尿;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中剧烈运动等应激情况是关键影响因素;一般无基础病史时出现,若有基础病史可能会干扰判断,需进一步鉴别。
(二)直立性蛋白尿
1.定义及表现:也称为体位性蛋白尿,特点是站立时出现蛋白尿,平卧时尿蛋白消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站立时肾静脉回流受阻、肾下垂或脊柱前凸等有关。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一般体型瘦长者多见。
2.影响因素:年龄集中在青春发育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体位改变是重要因素,站立时易出现;对于有基础病史的青少年,需注意与病理性蛋白尿鉴别。
二、病理性蛋白尿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1.发病机制: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滤过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例如,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基底膜断裂,血浆蛋白大量滤出,导致蛋白尿。
2.影响因素: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好发年龄有差异;性别无绝对特异性,但某些继发性疾病有性别倾向;生活方式与基础疾病相关,长期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小球性蛋白尿;有肾脏基础病史或全身性疾病病史者更易发生。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1.发病机制: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重吸收不足而导致的蛋白尿。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重金属(如汞、镉、铅等)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肾损害等。例如,间质性肾炎时,肾小管受损,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出现小分子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不同病因导致的肾小管性蛋白尿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重金属或使用肾毒性药物等是重要因素;有肾脏间质病变病史、长期接触重金属或使用肾毒性药物的人群易患。
(三)混合性蛋白尿
1.发病机制: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见于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晚期等。此时尿液中既有大分子的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又有小分子的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的蛋白质。
2.影响因素:年龄随基础疾病而异;性别无明显特异性;生活方式与基础疾病相关,长期慢性病患者易出现;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基础疾病病史者更易发生。
(四)溢出性蛋白尿
1.发病机制:血中低分子量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轻链蛋白、血管内溶血时的血红蛋白等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肾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所致的蛋白尿。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轻链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尿中排出形成蛋白尿。
2.影响因素: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发性骨髓瘤多见于中老年人;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与基础疾病相关;有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病史者易出现。
(五)组织性蛋白尿
1.发病机制:由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常见于肾组织炎症或中毒、恶性肿瘤肾转移等情况。例如,肾组织炎症时,肾组织细胞分解,释放出蛋白质进入尿液。
2.影响因素:年龄随基础疾病而异;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与基础疾病相关;有肾脏组织炎症或肿瘤转移等病史者易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