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肾缺血等致功能突然下降,慢性由慢性肾脏病进展而来;尿毒症是肾衰竭终末期,肾脏几乎无功能。临床表现上,肾衰竭早期症状较轻,尿毒症期多样且严重。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肾衰竭血肌酐等升高但不如尿毒症期显著,尿毒症期血肌酐等显著升高且有明显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治疗上,肾衰竭需去除病因或延缓进展,尿毒症主要靠肾脏替代治疗,预后方面肾衰竭早期积极治疗可延缓至尿毒症,尿毒症患者长期依赖替代治疗且生活质量受影响,不同年龄患者情况各异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1.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因肾缺血、肾毒性物质等导致肾脏功能突然下降;慢性肾衰竭则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所致,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肾脏逐渐失去正常的滤过等功能,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等不能正常排出体外,但尚未达到尿毒症的严重阶段。
2.尿毒症:是肾衰竭的终末期表现,此时肾脏几乎失去了所有功能,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蓄积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机体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和多系统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低于15ml/min,导致体内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毒素在体内大量堆积。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肾衰竭早期(非尿毒症期):部分患者可能仅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有蛋白尿、血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夜尿增多、轻度水肿等表现,此时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相对较轻,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还不太严重,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因原发病不同而有不同侧重表现,比如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衰竭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现,可能伴有糖尿病相关的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等,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糖饮食等可能加重病情,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病。
2.尿毒症期:临床表现多样且严重。消化系统方面,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包炎等;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等;神经系统会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麻木、抽搐甚至昏迷等;皮肤会有瘙痒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老年患者可能多种系统症状相互交织,加重生活负担,女性患者在尿毒症期可能因内分泌紊乱出现月经不调等情况,生活方式上需要严格限制水、盐、蛋白质的摄入等。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同
1.肾衰竭: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但一般不如尿毒症期显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但仍高于尿毒症期的水平(eGFR<15ml/min)。不同病因导致的肾衰竭可能伴有相应的特异性指标异常,如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衰竭会有血糖升高等表现,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来辅助判断病情。
2.尿毒症: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常<15ml/min。同时会有明显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酸碱平衡紊乱多为代谢性酸中毒。例如血钾可能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这些指标的异常对机体各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电解质平衡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相关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
四、治疗方法及预后区别
1.肾衰竭治疗:急性肾衰竭需积极去除病因,如纠正休克、停用肾毒性药物等,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慢性肾衰竭主要是延缓病情进展,治疗基础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生长发育或身体机能情况,儿童要注重保证营养供应同时控制病情进展,老年患者要兼顾基础疾病和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尿毒症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有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血液透析需要规律的透析治疗来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腹膜透析适合居家治疗的患者,但需注意预防腹膜炎等并发症;肾移植是较好的治疗方式,但需要合适的供体且有免疫排斥等问题需要解决。预后方面,肾衰竭早期经过积极治疗可能延缓进展至尿毒症,而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生活质量受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不同,儿童肾移植后的生长发育情况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