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与骨质增生均为关节相关的病理现象,定义上骨刺是关节骨质异常生长的表现,骨质增生是关节软组织变性退化引发的病理过程,好发部位相似,影像学表现有异同,症状因部位而异,应对措施均有保守与手术等,且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特点。
一、定义方面
骨刺:骨刺是关节因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关节边缘的骨性突起。例如长期劳损、创伤等因素可能导致关节周围骨质异常生长形成骨刺。
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人体骨骼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表现,是关节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变化,而出现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导致关节变形,当受到异常载荷时,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它是一种病理过程,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关节部位。
二、好发部位方面
骨刺:常见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跟骨等部位。比如颈椎骨刺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人群,由于颈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导致颈椎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刺;跟骨骨刺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与长期行走、站立等导致跟骨承受压力有关。
骨质增生:好发部位与骨刺类似,也是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以腰椎骨质增生为例,随着年龄增长,腰椎椎体间的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就容易出现骨质增生;膝关节骨质增生则常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上下楼梯等人群,膝关节软骨磨损后,骨质增生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三、影像学表现方面
骨刺:在X线片上表现为关节边缘清晰的、尖锐的骨性突起,其密度与邻近骨组织相似。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骨刺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发现一些X线不易察觉的微小骨刺。磁共振成像(MRI)除了能显示骨刺外,还可观察周围软组织如神经、肌腱等是否受到骨刺的压迫。
骨质增生:X线是诊断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见关节边缘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呈唇样、刺状等形态。CT检查对于骨质增生的显示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能更精确地测量增生骨质的厚度等。MRI可用于评估骨质增生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是否存在水肿、炎症等。
四、症状表现方面
骨刺:不同部位的骨刺症状有所不同。颈椎骨刺如果压迫神经根,可引起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腰椎骨刺若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可出现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膝关节骨刺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等;跟骨骨刺则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晨起下地时疼痛明显,行走片刻后疼痛可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又会加重。
骨质增生:症状与骨刺类似,也是根据增生部位不同而有相应表现。例如腰椎骨质增生可能出现腰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严重时可影响腰部活动度;膝关节骨质增生除了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外,还可能出现膝关节绞锁现象,即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卡住,不能屈伸;足跟骨质增生(属于骨质增生的一种)主要是足跟部疼痛,影响行走功能。
五、应对措施方面
骨刺:对于无症状的骨刺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注意观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等。当骨刺引起症状时,可采取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热敷、按摩、牵引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来缓解疼痛等症状;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则可考虑手术治疗去除骨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对措施略有差异,年轻人出现骨刺多与运动损伤等有关,更应注重早期的康复锻炼;老年人出现骨刺则要更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以保障生活舒适度为主。
骨质增生:同样,无症状的骨质增生通常不需要治疗,注意日常的关节保护。有症状的骨质增生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消除炎症。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骨质增生的发生可能会有一定变化,更要注意关节的保养;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比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更容易出现骨质增生相关症状,需要更注重工作中的关节保护;有既往关节损伤病史的人群,出现骨质增生的风险相对较高,要更密切关注关节状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