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的检查包括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及肾穿刺活检。尿液检查有尿常规(可发现尿蛋白、尿红细胞)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精确反映尿蛋白排泄量);血液检查有肾功能(血清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血常规(可能出现贫血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和CT(进一步明确肾脏结构病变);肾穿刺活检用于病因不明等情况,可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特殊人群检查需特殊考虑。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
尿蛋白: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常可发现尿蛋白阳性,尿蛋白的量可以反映肾脏受损的程度。例如,轻度肾炎可能表现为少量尿蛋白,而较严重的肾炎可能出现大量尿蛋白。通过检测尿蛋白,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存在滤过功能异常等问题。
尿红细胞:多数肾炎患者会出现尿红细胞增多,称为血尿。血尿可分为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镜下血尿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尿液中有红细胞,肉眼血尿则是尿液外观呈血色。尿红细胞的出现提示肾小球基底膜可能受损,红细胞从肾小球滤过膜漏出到尿液中。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准确收集24小时的尿液,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这一检查可以更精确地反映患者在一天内尿蛋白的排泄量,对于评估肾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例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为异常,肾炎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往往会高于正常范围,且数值越高通常提示肾脏病变越重。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血清肌酐水平会升高。血清肌酐的升高程度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减退情况。例如,在早期肾炎患者中,血清肌酐可能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清肌酐逐渐升高。
尿素氮:尿素氮也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脏排泄。当肾功能受损时,尿素氮在体内潴留,导致血清尿素氮水平升高。但尿素氮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血肌酐等指标计算出eGFR,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降低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对于肾炎患者病情的分期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2.血常规
肾炎患者可能出现贫血,尤其是慢性肾炎患者。这是因为肾脏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另外,部分肾炎患者可能伴有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但相对来说不如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特异性强,但也能为病情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急性肾炎患者肾脏可能体积正常或轻度增大,慢性肾炎患者肾脏可能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通过超声检查还可以发现肾脏有无囊肿、结石等其他病变,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肾脏的皮质髓质结构,对于判断肾脏实质病变有帮助。
2.CT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肾炎情况或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肾脏结构病变时,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肾脏断层图像。它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肾脏的细微结构变化,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肾脏疾病与肾炎。例如,对于怀疑肾脏肿瘤等病变与肾炎相鉴别时,CT检查有一定优势,但一般不作为肾炎的首选检查,通常在超声等初步检查有疑问时才考虑进行。
四、肾穿刺活检
1.适应证
当肾炎的病因不明确,或者临床症状、常规检查难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理类型时,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例如,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肾炎患者,通过肾穿刺活检可以明确病理类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不同的病理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操作及意义
肾穿刺活检是在B超引导下获取少量肾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小球病变的类型、程度等,对于肾炎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炎治疗方案和预后不同,肾穿刺活检能够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例如,膜性肾病和微小病变型肾病的治疗方案有差异,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后可以采取更合适的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肾炎患者在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配合度,医护人员需要采用更温和的方式进行检查操作。孕妇进行相关检查时要考虑到检查对胎儿的影响,在必要时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老年肾炎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