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可从病史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与其他情况鉴别。病史特点需考虑年龄性别因素及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有血压特点不同及伴随肾脏表现差异;辅助检查包括尿液、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不同表现,如尿液有蛋白等异常、血液肾功能等指标异常、影像学可发现肾脏结构等异常。
一、病史特点鉴别
1.年龄与性别因素:
儿童肾性高血压需考虑先天性肾发育不全、遗传性肾炎等。例如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多在儿童期发病,可导致肾实质损害引发高血压,女性患者若患有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也可能在较年轻时出现肾性高血压相关表现。
成年患者肾性高血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男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相对较多见,而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可能与长期高血压导致肾损害有关,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不同性别可能因基础疾病差异有不同表现。
2.既往病史:
有肾小球肾炎病史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易出现肾性高血压。患者多有蛋白尿、血尿等肾炎相关既往表现,之后逐渐出现血压升高。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进而引发肾性高血压。这类患者有糖尿病的多饮、多食、多尿及血糖升高等病史,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肾损害相关表现及血压升高。
有先天性肾血管畸形病史的患者,如肾动脉狭窄,既往可能有腹部外伤等可能导致肾血管损伤的情况,后续可因肾血管狭窄引起肾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高血压。
二、临床表现鉴别
1.血压特点
肾性高血压的血压常较高,多为中度以上高血压。一般收缩压可达到160mmHg以上,舒张压可超过90mmHg。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肾性高血压时,血压往往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且不容易被一般的降压药物完全控制。
肾血管性高血压有时可表现为突发的严重高血压,甚至出现恶性高血压(舒张压持续超过130mmHg,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底出血等)。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RAAS过度激活,可使血压急剧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恶性高血压的表现。
2.伴随肾脏表现
肾小球疾病相关肾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可为轻度至大量不等,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除了血压升高外,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红细胞等。
慢性肾盂肾炎导致的肾性高血压患者,除了血压升高外,多有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细菌等。
多囊肾患者出现肾性高血压时,可触及双侧肾脏增大,呈多囊样改变,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超声检查可发现双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
三、辅助检查鉴别
1.尿液检查
尿常规:肾性高血压患者尿液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成分。肾小球源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肾小管源性蛋白尿则以小分子蛋白为主。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常规中蛋白定性多为(+)-(+++),红细胞形态多为变形红细胞。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评估蛋白尿的程度。肾性高血压患者若存在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相关的肾损害,如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2.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功能情况。肾性高血压患者若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尿素氮可升高。慢性肾衰竭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指标: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肾素水平常升高,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也可升高,醛固酮水平可能正常或升高。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多无明显异常改变。例如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血液检查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指标可出现上述特征性变化。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及结构。肾性高血压患者若存在肾实质病变,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超声可发现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肾动脉狭窄时,超声可检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情况,部分患者可发现肾动脉狭窄的征象,如肾动脉主干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等。
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通过肾动脉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对于怀疑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肾动脉造影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CT或MRI检查: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用于评估肾动脉情况,对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且相对肾动脉造影创伤较小。例如CTA可以清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狭窄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