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体格检查(腹部检查、直肠指检)和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如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结肠镜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运动、排便习惯训练)、药物治疗(泻药分容积性、渗透性、刺激性、润滑性,还有促胃肠动力药)、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手术治疗(严格保守治疗无效且有器质性病变时考虑)。
一、便秘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便秘原因可能不同,儿童便秘可能与饮食习惯、肠道发育等有关,如婴儿便秘可能与喂养方式相关;老年人便秘常与胃肠蠕动减慢、肠道功能衰退等有关。
2.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如膳食纤维摄入是否不足,水分是否摄入不够;运动情况,运动量少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排便习惯,是否有忽视便意、排便时间不规律等情况。
3.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便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使代谢减慢,胃肠蠕动减弱;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术后可能因肠粘连等导致便秘。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触诊腹部是否有压痛、包块等,听诊肠鸣音情况,肠鸣音减弱可能提示胃肠蠕动减慢。
2.直肠指检:可以了解直肠内是否有粪便嵌塞、狭窄、肿块等情况,是诊断便秘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电解质等检查,以排除因基础疾病引起的便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会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可能异常。
2.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以了解有无肠管扩张及液平,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但对于便秘诊断不是常规首选。
结肠传输试验:让患者口服含有标志物的胶囊,分别在不同时间拍摄腹部X线片,根据标志物在结肠内的分布情况,了解结肠传输功能,有助于判断是慢传输型便秘还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等。
肛门直肠测压:评估肛门直肠的压力变化,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及直肠感觉功能等,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排除结肠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
二、便秘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年龄因素:儿童应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麦制品等;老年人同样需要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但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过硬难以消化。
生活方式:增加水分摄入,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一般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根据活动量等适当调整。
2.运动
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儿童可根据年龄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散步、跑步等;老年人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慢走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
3.排便习惯训练: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坚持几分钟,逐渐形成排便反射。
(二)药物治疗
1.泻药:
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制剂等,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来排便,适用于轻度便秘患者,对各年龄段患者均可使用,但要注意服用时需同时摄入足够水分。
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等,通过在肠道内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老年人使用相对较安全,但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儿童一般不首选渗透性泻药,除非其他方法无效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等,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促进肠道蠕动,但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肠道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各年龄段患者使用均需谨慎,儿童应避免使用。
润滑性泻药:如液体石蜡等,可润滑肠壁,软化粪便,适用于粪便干结难以排出的患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老年人及儿童使用需注意。
2.促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适用于胃肠动力不足引起的便秘,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性胃肠病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导致的便秘有一定作用,不同年龄段患者使用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及个体差异。
(三)生物反馈治疗
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仪器训练患者学会正确的排便肌肉协调运动,儿童如果是出口梗阻型便秘且适合该治疗方法,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老年人也可进行,但要考虑老年人的接受程度及身体状况等。
(四)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且明确是由于器质性病变如严重的结肠传输功能障碍、直肠肛门解剖结构异常等引起的便秘,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