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了解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家族史等)、体格检查(测身高体重算BMI、腹部触诊等)、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如肝功、血脂、血糖,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等)及肝活检(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人群检查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
一、病史采集
1.生活方式相关
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包括是否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例如是否经常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甜品等。因为长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脂肪肝的常见因素之一,高脂肪、高糖饮食会使体内脂肪合成增加,容易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
询问饮酒情况,包括饮酒量和饮酒年限。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从而引发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相当于50度白酒100毫升),女性超过20克,连续5年以上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
关注患者的运动情况,是否长期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脂肪消耗减少,进而促使脂肪在肝脏堆积。
2.病史相关
询问是否有糖尿病病史。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会促进脂肪合成,容易合并脂肪肝。
了解是否有高脂血症病史。高脂血症时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过多的脂质容易沉积在肝脏,导致脂肪肝。
家族中是否有脂肪肝患者,因为脂肪肝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BMI≥28kg/m2提示肥胖,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等,脂肪肝患者一般无特异性的外观改变,但严重脂肪肝可能伴有营养不良等表现。
2.腹部检查
触诊腹部,了解肝脏的大小、质地等。脂肪肝患者肝脏可能轻度肿大,质地一般偏软,严重脂肪肝时肝脏质地可能偏韧。
三、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可能轻度升高,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酶释放到血液中。但部分脂肪肝患者肝功能也可能正常。
血脂检查: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可能升高,反映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血糖检查:对于怀疑有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需要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了解血糖水平。
2.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以排除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损伤,因为病毒性肝炎也可能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等改变。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超声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通过超声可以初步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并且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在超声下有不同表现,轻度脂肪肝可能仅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稍增强;中度脂肪肝肝脏回声明显增强,深部组织回声衰减;重度脂肪肝肝脏实质回声显著增强,深部组织几乎不可见。
2.CT检查
肝脏CT值低于脾脏CT值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依据。平扫时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肾实质,肝/脾CT值比值≤1时,提示脂肪肝;比值<0.7时,提示重度脂肪肝。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还可以同时观察肝脏有无其他病变。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
MRI对脂肪肝的诊断敏感性较高,能较好地鉴别脂肪浸润与其他肝脏病变。磁共振弹性成像可以评估肝脏的硬度,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对于脂肪肝患者评估肝脏纤维化情况有重要意义。
五、肝活检
1.适应证
当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如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或者怀疑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且有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风险时,可考虑肝活检。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肝脏脂肪变的程度、有无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等情况。
2.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如血小板明显减少等;重度黄疸;大量腹水等情况时不宜进行肝活检,因为这些情况会增加肝活检的出血等风险。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脂肪肝检查中需要综合考虑各自特点。例如,儿童脂肪肝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饮食结构,是否存在过度喂养、高热量饮食等情况,检查时除了常规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外,还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女性脂肪肝患者如果合并妊娠,检查时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在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时要重点关注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情况;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检查时要更细致地评估血糖、血脂等指标与脂肪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