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由多种肾脏及全身性疾病致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引起,需通过尿常规等检查诊断;泡沫尿是尿液出现泡沫的现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泡沫尿多因蛋白尿、尿路感染、糖尿病等致尿液表面张力增高,可通过观察泡沫特点及相关检查诊断,不同年龄人群出现蛋白尿或泡沫尿有不同特点及相关疾病关联,生活方式也会影响。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选择性滤过作用,仅允许少量小分子蛋白质通过,而肾小管会重吸收滤过的蛋白质,使得终尿中蛋白质含量极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50mg。当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使尿中蛋白质排泄量超过正常上限时,就形成蛋白尿。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分子蛋白质漏出增多,可出现蛋白尿。
泡沫尿:是指尿液中出现泡沫的现象。尿液中出现泡沫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也可能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泡沫尿常见于排尿过急、尿液浓缩等情况,此时尿液表面张力增加,容易形成泡沫,但这种泡沫一般较大且很快消散。而病理性泡沫尿往往是因为尿液中含有一些有机或无机物质,使尿液表面张力增高,从而产生持久不消散的泡沫,常见于蛋白尿、尿路感染、糖尿病等情况。
外观表现细节
蛋白尿:单纯从外观上看,蛋白尿患者的尿液外观可能并无明显特殊颜色改变,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但如果蛋白尿是由某些肾脏疾病引起,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伴有血尿,此时尿液可能呈洗肉水样等颜色。
泡沫尿:泡沫尿的泡沫特点是关键区别点。生理性泡沫尿的泡沫一般比较分散,且很快(通常在1分钟内)消失;而病理性泡沫尿的泡沫相对细腻、持久,比如蛋白尿引起的泡沫尿,泡沫持续时间较长,可能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都不消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泡沫尿不一定都是蛋白尿引起,比如尿路感染时,尿液中存在细菌、白细胞等,也可能产生泡沫,但此时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等异常,而蛋白尿则有特定的蛋白质指标异常。
相关疾病关联
蛋白尿:多种肾脏疾病可导致蛋白尿,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肾小管-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肾炎等)。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也可引起蛋白尿,如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进而出现蛋白尿。
泡沫尿:除了蛋白尿可引起泡沫尿外,尿路感染时,细菌在尿液中繁殖,分解尿液中的成分,产生泡沫;糖尿病患者尿液中葡萄糖、酮体等含量升高,也可能出现泡沫尿;此外,如果大量进食高蛋白饮食,短时间内也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泡沫尿,但这种情况一般是生理性的,通过调整饮食后可恢复正常。
检查诊断方法
蛋白尿:主要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定性试验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来诊断。尿蛋白定性试验常用试纸法,若结果呈阳性则提示可能有蛋白尿,但需要进一步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来准确判断蛋白尿的程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150mg即为异常。对于蛋白尿患者,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肾功能检查(了解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肾脏超声检查(观察肾脏形态结构)以及肾穿刺活检(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肾小球疾病,可通过肾穿刺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等。
泡沫尿:首先可以通过观察泡沫的特点初步判断,如泡沫的大小、持续时间等。但要明确是否为病理性泡沫尿,需要进行尿常规、血糖等相关检查。尿常规检查可了解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血糖检查可排查是否有糖尿病导致的泡沫尿。如果初步检查发现异常,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儿童出现泡沫尿或蛋白尿,需要更加谨慎。儿童蛋白尿可能与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脏疾病等有关,如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需要及时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而儿童泡沫尿也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如儿童排尿较急等,但如果持续出现泡沫尿,也需要排查病理性原因。对于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有所减退,出现蛋白尿或泡沫尿时,要考虑年龄相关的肾脏疾病,如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的可能性更大,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生理性蛋白尿或泡沫尿,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更要注意监测尿液情况,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蛋白尿或泡沫尿提示基础疾病可能累及肾脏,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关注肾脏功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