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有明确诱因、起病急,表现有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血液检查肌酐等短期内升高,尿液检查有相应改变,超声检查肾大小等有特点;慢性既往多有慢性肾病病史、进展缓慢,早期有非特异性症状,中晚期多系统受累,血液检查肌酐等慢性升高、有贫血等,尿液检查有蛋白尿等,超声检查肾体积缩小等,CT或MRI检查可助明确病因,可通过多方面综合评估鉴别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史特点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有明确的诱因,如急性失血、失液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肾灌注不足;或应用肾毒性药物、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等情况。起病较急,患者短期内肾功能急剧恶化。例如,有患者因外伤大量失血后出现少尿,血肌酐短期内迅速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诱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严重感染等导致;老年患者常因基础疾病多,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发生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时易出现急性肾衰。
慢性肾功能衰竭:既往多有慢性肾脏疾病病史,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患者可能有长期的蛋白尿、血尿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相关症状。不同年龄阶段慢性肾衰病因有差异,儿童慢性肾衰多与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病等有关;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因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相关。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尿或无尿期:尿量减少,可出现水肿,尤其是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还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肌无力等)、低钠血症(恶心、呕吐、嗜睡等)、代谢性酸中毒(深大呼吸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肾衰时水肿可能更明显,且因儿童代谢特点,电解质紊乱表现可能更迅速。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患者可能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身体逐渐恢复,但仍可能有乏力等表现。
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症状逐渐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轻度肾功能异常。
慢性肾功能衰竭:
早期: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不同年龄患者早期表现可能不典型,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
中晚期:出现贫血(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代谢性酸中毒(恶心、呕吐、呼吸深快)、钙磷代谢紊乱(骨痛、皮肤瘙痒等)、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系统受累表现。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症状相互交织,病情更复杂。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急性肾功能衰竭: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血钾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例如,血肌酐在数天内可升高50%以上。儿童急性肾衰时,血肌酐的变化也能反映肾功能的急剧变化,但儿童的正常肌酐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正常参考值判断。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肌酐、尿素氮慢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多有贫血,血红蛋白降低,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存在代谢性酸中毒。不同年龄段慢性肾衰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程度可能不同,儿童慢性肾衰时贫血可能更严重,与儿童造血功能及基础疾病影响有关。
尿液检查:
急性肾功能衰竭: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尿比重低且固定,尿钠含量增高。例如,尿比重多在1.010-1.012之间。儿童急性肾衰时尿液改变也有其特点,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导致的肾衰,尿液中可能有相应的异常成分。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尿渗透压降低,尿蛋白定量可不同程度升高,晚期尿少,尿比重低。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尿液改变有差异,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尿液中可能有较多的微量白蛋白等。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实质回声无明显异常或轻度增强。儿童急性肾衰时,肾脏超声可帮助判断是否有先天性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髓质回声增强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肾脏大小变化有差异,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导致的慢性肾衰,肾脏可能呈对称性缩小。
CT或MRI检查:
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帮助排除肾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急性肾衰,如肾脏肿瘤、结石等情况。儿童进行CT或MRI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慢性肾功能衰竭: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形态、结构改变,有助于明确慢性肾衰的病因,如是否存在肾脏肿瘤、血管畸形等情况。对于老年慢性肾衰患者,CT或MRI检查可更全面评估肾脏情况,但要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可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