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骶髂骨关节炎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多方面综合评估。病史采集要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4”字试验、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床边试验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可初步筛查但早期敏感性有限,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CT(更清晰显示病变,助早期诊断)、MRI(对早期病变敏感性高,孕妇可选择);实验室检查有炎症指标(血沉、CRP)及自身抗体(HLA-B27)检测,综合各方面准确诊断。
症状表现:详细询问患者骶髂部疼痛的特点,包括疼痛的部位(是单侧还是双侧骶髂部)、疼痛的性质(是隐痛、刺痛还是胀痛等)、疼痛发作的时间规律(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发作,与活动的关系等)。同时,了解患者是否伴有晨僵现象,晨僵持续的时间长短等。另外,还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腰部活动受限、下肢放射痛等相关症状。
体格检查
骶髂关节物理检查:
“4”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将外踝置于对侧伸直下肢的膝上,检查者一手固定对侧髂嵴,一手向下压屈曲侧的膝部。若骶髂关节出现疼痛,则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可能有病变。
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双手将两侧髂骨翼向中心相对挤压(骨盆挤压试验),或向两侧分离(骨盆分离试验)。若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则分别提示骨盆环某处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床边试验:患者仰卧位,患侧臀部靠近床边,健侧下肢屈膝屈髋尽量靠近腹部,检查者一手按住健侧髂嵴,固定骨盆,另一手将患侧下肢向床沿下垂,若骶髂关节出现疼痛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有病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意义:X线是骶髂骨关节炎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早期骶髂关节炎在X线上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骨质破坏、骨赘形成等表现。通过X线检查可以观察骶髂关节的骨质结构变化情况,但对于早期病变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不同年龄、性别及病情阶段的表现差异:在青年男性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骶髂关节炎早期,X线可能仅表现为骶髂关节面的模糊,而中老年退变相关的骶髂关节炎则先出现关节间隙的轻度变窄等情况。女性妊娠相关的骶髂关节变化可能有其自身特点,但X线主要还是观察骨质的大体改变。
CT检查:
优势:CT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比X线更为清晰,尤其是能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如关节面下的微小骨质破坏、早期的骨赘等。它可以更精确地显示骶髂关节的骨质结构,有助于早期诊断骶髂骨关节炎。
应用情况:当X线怀疑骶髂关节病变但又不明确时,可进一步行CT检查。对于一些病情复杂、需要更精确评估骶髂关节骨质情况的患者,CT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不同人群在CT表现上与X线类似,但CT的断层成像能更细致地呈现病变细节。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价值:MRI对骶髂关节软组织及早期骨质病变的敏感性很高。在骶髂骨关节炎的早期,MRI可以发现骨髓水肿、滑膜炎症等病变,而这些在X线和CT上可能还未表现出来。它能够更早地检测到骶髂关节的炎性改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MRI是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因为它不使用射线。但在检查前需要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其顾虑。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MRI上的表现主要是基于病变本身的特点,而不是因为年龄和性别有显著差异,但需要结合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
炎症指标检测:
血沉(ESR):骶髂骨关节炎如果是炎症性的,如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骶髂关节炎,血沉可能会增快。但血沉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较大的人群本身血沉可能就会略有增高,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血沉也可能出现波动。
C-反应蛋白(CRP):CRP也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指标,骶髂骨关节炎处于活动期时,CRP水平可能升高。同样,对于不同人群,需要考虑其基础状态对CRP检测结果的影响,例如儿童的CRP基础水平与成人不同,在判断时要结合具体情况。
自身抗体检测: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HLA-B27阳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而强直性脊柱炎常伴有骶髂骨关节炎。在青年男性中,HLA-B27检测对于辅助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骶髂关节炎有重要意义。但HLA-B27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强直性脊柱炎及骶髂骨关节炎的可能,因为有部分患者HLA-B27是阴性的。不同性别在HLA-B27阳性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这不是绝对的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准确诊断骶髂骨关节炎。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