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类。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多种病理类型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IgA肾病常见且病情迁延可致肾功能不全,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由急性反复发作所致,长期用肾毒性药物也可损伤肾小管-间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糖尿病肾病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致肾小球病变;高血压肾损害因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因自身免疫异常累及肾脏致病变。遗传性肾脏疾病中多囊肾为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成年后囊肿增大破坏肾单位致肾功能下降,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儿童期可现严重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多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均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例如,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有关,随着病情迁延,肾小球结构逐渐破坏,滤过功能下降,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在儿童中,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少数也可能发展为慢性,但相对少见。对于有肾小球肾炎病史的人群,尤其是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因为疾病的慢性进展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存在、炎症介质不断损伤肾小球结构等因素相关。
2.肾小管-间质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是常见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多由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所致。细菌反复感染肾脏,引起肾小管-间质的慢性炎症,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肾小球的血液供应和滤过功能。例如,女性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若急性期未彻底治愈,反复发作,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长期服用某些肾毒性药物也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如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长期服用会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这类患者在用药史方面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再次接触肾毒性物质。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原因。高血糖可引起肾小球微循环障碍、细胞外基质积聚等。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如病程超过10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肾病。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蛋白尿逐渐增多,进而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逐渐下降。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是预防糖尿病肾病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键,因为高血糖持续刺激会不断损伤肾脏结构和功能,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重视血糖的管理,年轻患者若不重视,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而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血糖控制不佳时更易加速肾功能恶化。
2.高血压肾损害:
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是高血压肾损害的常见类型,患者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一般高血压病程超过10年可能逐渐出现肾损害。高血压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促使蛋白尿形成,同时肾组织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都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因为血压持续升高会不断加重肾脏的缺血-缺氧状态,加速肾功能的减退,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还要注意降压过程中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其肾功能代偿能力较差,血压骤降可能进一步影响肾脏灌注。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当累及肾脏时,可引起狼疮性肾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多种免疫异常有关。肾脏受累后,肾小球炎症、纤维化等病变逐渐发展,导致肾功能不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病情活动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肾脏损伤会进行性加重,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发病,但育龄女性相对更常见,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自身抗体水平和肾功能,因为自身免疫反应的持续存在是导致肾脏不断损伤的重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以减轻肾脏的炎症损伤。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较为常见,患者通常在成年后逐渐出现肾脏囊肿进行性增大,囊肿压迫肾实质,破坏肾单位,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其遗传方式为显性遗传,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筛查。对于患有多囊肾的患者,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期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严重的肾功能不全等表现,而成年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囊肿不断增大,肾功能损伤逐渐加重,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导致囊肿破裂的因素,以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