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包括原发性(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有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管性疾病包含高血压肾损害、肾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原因有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需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检查、治疗,不同人群患病需注意相应情况及用药谨慎。
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机制可能与淋巴细胞功能紊乱有关,免疫复合物形成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大量蛋白尿。例如儿童中微小病变型肾病是导致大量蛋白尿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通过激素治疗大多可缓解,但有复发可能。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病理可见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多样,免疫荧光检查可见不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均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出现大量蛋白尿。
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病因多为特发性,也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病理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部分患者可合并血栓形成,需要针对病因及蛋白尿情况进行治疗。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因不明者为特发性,也可由其他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病理表现为肾小球节段性硬化,部分肾小球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硬化,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肾病综合征表现,病情进展相对较快,易出现肾功能不全。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般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导致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糖基化终产物形成等有关,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综合治疗。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由于自身免疫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免疫荧光可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尿、水肿等,需要根据病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肾小管-间质疾病
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多由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引起,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出现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同时伴有发热、皮疹、血尿等表现,停用相关药物后部分患者可恢复。
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的患者,细菌感染导致肾小管-间质慢性炎症,病理可见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同时伴有蛋白尿,病情迁延不愈可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大量蛋白尿时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或加重阶段,需要积极抗感染及保护肾功能治疗。
血管性疾病
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出现蛋白尿。早期一般为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大量蛋白尿,同时伴有高血压眼底病变、心脏等靶器官损害,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蛋白尿时可能需要更低)以延缓肾损害进展。
肾静脉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导致肾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如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肾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肾脏淤血,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出现大量蛋白尿,同时可伴有腰痛、血尿等表现,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抗凝等治疗,否则可严重影响肾功能。
其他原因
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恶性增殖,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本-周蛋白),轻链从尿中排出损伤肾小管,导致肾小管-间质病变,出现蛋白尿,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同时伴有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等,需要进行化疗等针对骨髓瘤的治疗。
淀粉样变性:原发性或继发性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肾脏,影响肾小球滤过膜及肾小管功能,导致蛋白尿,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因不明,继发性者可由慢性炎症、肿瘤等引起,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水肿、心力衰竭等多系统受累表现,需要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
对于儿童患者,大量蛋白尿需特别注意肾病综合征等情况,要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对于中老年患者,要警惕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在用药方面,要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用药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保障肾脏功能,减少蛋白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