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30年蛋白尿病史者,需明确蛋白尿相关检查与评估,包括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超声等;寻找可能病因并针对性处理,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不同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和盐摄入,休息运动要适度;长期随访与管理,定期复诊并关注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情况有差异需相应调整。
一、明确蛋白尿的相关检查与评估
1.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依据。血肌酐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一般来说,慢性肾脏病患者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逐渐减退。对于有30年蛋白尿病史的患者,定期监测血肌酐等指标变化很关键,因为肾功能的进展情况与蛋白尿的持续存在密切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肾功能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肾功能与成人不同,儿童血肌酐的正常范围相对更窄,需要依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eGFR下降意味着肾脏滤过功能受损,对于有长期蛋白尿的患者,eGFR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肾脏疾病的进展程度。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准确留取24小时尿液,测量其中的蛋白含量。长期持续的蛋白尿定量如果较高,提示肾脏病变可能处于活动期或者病情较为严重。不同性别患者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是根据数值判断肾脏漏出蛋白的情况。比如,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小于150mg,如果超过这个数值且持续存在30年,说明肾脏存在持续的蛋白漏出问题。
3.肾脏超声检查
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长期蛋白尿患者肾脏超声可能会有相应改变,如肾脏体积缩小等,这有助于了解肾脏的结构是否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肾脏超声表现也有差异,儿童肾脏超声需要关注其发育情况与成人不同,成人肾脏超声主要看实质回声等情况。
二、寻找蛋白尿的可能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这类疾病是长期蛋白尿常见的原因之一。对于此类患者,需要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如果是轻度的病理改变,可能需要长期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等治疗。在血压控制方面,不同年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不同,一般来说,成年人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儿童根据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可能有助于减少蛋白尿,但要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对肾功能的影响等,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使用。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例如糖尿病肾病,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蛋白尿30年,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病变,血糖的控制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对于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需要关注红斑狼疮的活动情况,活动期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要考虑药物对长期蛋白尿患者的影响,尤其是对肾功能的保护等方面。
三、生活方式的调整
1.饮食方面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如果肾功能正常,可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但要控制量;如果肾功能减退,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如以麦淀粉为主食,搭配适量的优质蛋白。不同年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要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兼顾肾功能情况,而成人根据肾功能分期有不同的蛋白质摄入标准。
盐的摄入: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应小于6g,对于有高血压的蛋白尿患者,盐摄入应更严格,小于3g。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高血压,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影响蛋白尿的控制。
2.休息与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幼儿需要12-14小时睡眠等。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但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不利于蛋白尿的控制。
四、长期随访与管理
1.定期复诊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指标。通过定期复诊,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复诊频率可能根据病情有所调整,比如儿童患者可能因为生长发育等因素,复诊频率可能相对更密切一些。
2.关注并发症
长期蛋白尿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肾性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对于肾性贫血,需要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必要时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对于钙磷代谢紊乱,需要监测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通过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来维持钙磷平衡。不同年龄患者并发症的表现和处理也有差异,儿童出现肾性贫血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影响,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