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分上下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多有膀胱刺激征等,上尿路感染有全身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尿有相应改变,影像学检查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多无异常,上尿路感染慢性时可有改变,治疗用敏感抗生素且注意特殊人群;肾炎是肾脏炎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尿有相应异常,血生化等有改变,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改变,肾活检重要,治疗根据病理类型等制定,包括一般治疗及针对症状用药,不同年龄用药有规范。两者在多方面有区别,可通过综合情况鉴别诊断并采取对应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少数为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下尿路感染主要累及膀胱和尿道等部位;上尿路感染中的肾盂肾炎主要累及肾脏肾盂等部位。
肾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炎性病变,常见的如肾小球肾炎等,主要发病部位在肾小球等肾组织内部结构,是肾小球滤过等功能受到影响的一类疾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尿路感染
下尿路感染:
女性较为常见,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如无高热等。年龄较小的儿童患下尿路感染时,可能表现为哭闹、排尿时不安等,与儿童表达能力受限有关。
成年男性下尿路感染可能与前列腺炎等相关因素有关,也会有膀胱刺激征等表现。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
常有发热、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腰痛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腰部胀痛、酸痛等,同时也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能较清晰表述发热、腰痛等情况,而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
(二)肾炎
肾小球肾炎:
可出现蛋白尿(尿液中泡沫增多)、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水肿,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高血压也是常见表现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水肿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成年患者可能因高血压出现头痛等相关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一)尿液检查
尿路感染: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严重时可有脓尿,尿中可出现细菌,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如下尿路感染时,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常>5个/高倍视野,上尿路感染时除白细胞尿外,还可能有白细胞管型等。
肾炎:
肾小球肾炎时,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蛋白尿可为非选择性或选择性等不同类型,血尿可为变形红细胞血尿等,还可能有管型尿,如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
(二)血液检查
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时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肌酐一般正常,如合并肾功能损害时血肌酐可能升高。
肾炎:
肾小球肾炎时,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白蛋白降低(肾病型肾小球肾炎时明显),血肌酐、尿素氮等可能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自身抗体检查等可能有异常,如狼疮性肾炎时可出现相关自身抗体阳性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区别
(一)尿路感染
一般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上尿路感染时,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肾脏大小、形态等无明显异常,或在慢性肾盂肾炎时可能出现肾脏皮质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等表现,但不是所有上尿路感染都有典型影像学改变。
(二)肾炎
肾小球肾炎等肾炎类型,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肾脏大小、实质厚度等改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双肾可能呈弥漫性肿大等;肾活检是诊断肾炎的重要手段,可明确肾炎的病理类型等,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肾活检的操作及风险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儿童患者肾活检需充分权衡利弊。
五、治疗原则差异
(一)尿路感染
一般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下尿路感染疗程相对较短,多为3-7天;上尿路感染疗程相对较长,多为10-14天等。同时要注意多饮水,增加尿量,冲刷尿路,促进疾病恢复。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尿路感染,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因为妊娠期女性生理状态特殊,用药需谨慎,要兼顾母婴安全。
(二)肾炎
肾小球肾炎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理类型等制定方案,一般包括休息、低盐饮食等一般治疗,同时针对蛋白尿、高血压等进行治疗,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对于一些免疫性肾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药物选择和剂量等需严格遵循儿科或成人用药规范,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更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影响需重点关注。
总之,尿路感染和肾炎在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区别,通过综合各项检查和临床表现可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和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