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按病因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临床表现有少尿或无尿期(尿量变化、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多尿期(尿量变化、电解质紊乱)、恢复期;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肾前性补容量、肾性停肾毒性药等、肾后性解除梗阻)和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
一、病因分类
1.肾前性
原因:主要是由于肾灌注不足导致。常见于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等引起的脱水;心输出量减少,例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情况,使得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为肾脏提供足够的血液灌注。以老年人为例,本身可能存在心功能减退的基础疾病,如果发生呕吐、腹泻等情况,就容易出现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对血容量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
2.肾性
原因:是肾脏本身的实质病变引起。包括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管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肾小管坏死,这可能是由于缺血、中毒等因素导致,例如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造影剂等),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或老年人来说,使用肾毒性药物时更易发生肾性急性肾衰竭,因为他们的肾脏对药物的耐受和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肾间质疾病,如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3.肾后性
原因:是由于尿路梗阻引起。例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引起肾脏功能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比如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若增生严重导致尿路梗阻,就可能引发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二、临床表现
1.少尿或无尿期
尿量变化: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此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排泄功能受阻,导致尿量明显减少。患者会出现体内代谢废物积聚,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电解质紊乱:可出现高钾血症,这是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为钾离子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尿时钾离子排出减少,而机体代谢又不断产生钾离子,容易导致血钾升高,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对于儿童来说,高钾血症可能会影响心肌的正常收缩和传导,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同时还可能出现低钠血症,由于水潴留等原因导致血钠稀释;低钙、高磷血症等。
代谢性酸中毒:体内酸性代谢产物排出障碍,导致酸中毒,患者可出现呼吸深快等表现。
2.多尿期
尿量变化: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可由少尿逐渐过渡到每日尿量超过2500ml等。此期虽然尿量增多,但肾脏的浓缩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所以尿液中溶质含量较高。
电解质紊乱:此期可能会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因为大量排尿会带出大量电解质,需要注意补充。例如钾离子随尿液排出增多,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导致低钾血症,出现肌无力等表现。
3.恢复期
此期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尿量恢复正常,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逐渐降至正常范围,但部分患者可能仍存在乏力等不适,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一般来说,肾小球滤过功能恢复较快,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相对较慢,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肌酐和尿素氮: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急性肾衰竭时血肌酐会迅速升高;尿素氮也会升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等,所以血肌酐的变化更具特异性。例如在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时,血肌酐升高的程度相对肾性的可能稍轻一些,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电解质:监测血钾、钠、钙、磷等电解质水平,了解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以及尿路是否有梗阻等情况。对于肾后性急性肾衰竭,超声检查往往能发现尿路梗阻的部位,如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CT等检查:必要时可进行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如对于肾脏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有帮助。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肾前性的,需要积极补充血容量,例如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纠正脱水、改善心输出量等。对于肾性的,要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并根据具体的肾脏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肾后性的,要解除尿路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结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等。
2.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如纠正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对于儿童患者,在调整电解质时需要更加精确,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电解质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摄入,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一般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低蛋白饮食等。例如可以给予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提供能量,同时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防治并发症:如防治感染等并发症,因为患者在急性肾衰竭时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又会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