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包括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肾前性因素有血容量不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心输出量减少(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外周血管扩张(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性因素包括肾小球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小管间质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血管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后性因素有尿路梗阻(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腹泻、呕吐等情况时更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儿急性腹泻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水分储备减少,且肾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在发热、大量出汗等情况时也容易发生血容量不足。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产后大出血,女性患者若未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因血容量急剧下降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低盐饮食且水分摄入不足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劳作大量出汗时,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
病史影响: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易发生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可能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老年人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发作时,心输出量下降,肾脏灌注不良。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需警惕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导致心肌病的患者,心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增加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风险。
病史影响: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心功能处于相对较差状态,在感染等诱因下,更易出现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外周血管扩张:
年龄因素:儿童感染性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较为常见,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引发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老年人在严重感染、过敏性休克等情况下,也易出现外周血管扩张。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差异,如女性在药物过敏引发过敏性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可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的患者,如因高血压长期使用某些血管扩张剂,若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外周血管过度扩张,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影响血管舒缩功能药物的患者,更易出现外周血管扩张相关的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肾性因素
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如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发急性肾衰竭。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膜性肾病等,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
性别差异:某些肾小球疾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如IgA肾病,各年龄段、各性别均可发病,但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和病情进展可能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负担,增加肾小球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的风险,尤其对于本身有肾脏基础病变的人群。
病史影响: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的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易进展为急性肾衰竭。
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相对常见,如使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后。老年人因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损伤风险增加。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差异,如镇痛剂肾病,各性别均可发病,但长期大量服用镇痛剂的人群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长期滥用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的人群,肾小管间质疾病风险增加,易引发急性肾衰竭。
病史影响:有慢性间质性肾炎病史的患者,肾脏间质持续损伤,易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肾血管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肾静脉血栓相对少见,但可发生于某些有高凝状态的患儿。老年人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较为常见,如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肾血管阻塞。
性别差异:无明显性别差异,如大动脉炎累及肾动脉时,各性别均可发病,但在不同疾病的发生率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易发生肾血管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
病史影响:有风湿性疾病累及肾血管病史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血管,易出现肾血管病变引发急性肾衰竭。
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
年龄因素:儿童尿路梗阻可能由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引起,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增加,从而增加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性别差异: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导致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女性可能因膀胱颈梗阻、输尿管结石等导致尿路梗阻,如女性膀胱颈挛缩等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饮水过少的人群,尿路结石形成风险增加,可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衰竭。
病史影响: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复发可能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衰竭;有前列腺癌病史的男性患者,肿瘤压迫尿道可能导致尿路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