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可从影像学分型和病理及临床表现分型。影像学分型包括根据突出程度的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以及根据突出方向的侧方型、中央型、远外侧型;病理及临床表现分型包括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致相应区域疼痛麻木)、脊髓型(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致四肢乏力等)、交感神经型(椎间盘突出刺激交感神经纤维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马尾神经综合征型(中央型或严重脱出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致鞍区等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一、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分型
(一)根据突出程度分型
1.膨出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在影像学上(如CT、MRI)表现为椎间盘均匀超出椎体终板边缘,轮廓规则。这种情况多见于长期慢性椎间盘退变的患者,由于椎间盘的退变,纤维环韧性下降,承受压力时出现均匀的膨出。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变普遍,更容易出现膨出型;生活方式上,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者等长期处于脊柱负荷较大状态的人群也易发生。
2.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但其表面仍为后纵韧带或纤维膜覆盖。影像学表现为髓核局限性突出于椎间盘轮廓之外,形态可以不规则。突出型椎间盘突出症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可能与急性的腰部扭伤、劳累等因素有关,突然的外力作用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对于有既往腰部损伤病史的人群,发生突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3.脱出型
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突入椎管内,且与原椎间盘组织分离。影像学上可见髓核组织游离于椎管内,位置多不与原椎间盘相连。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往往症状相对较重,因为游离的髓核组织可能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更严重。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相对来说,有腰椎基础退变的人群更易出现,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姿势积累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的人群风险增加。
(二)根据突出方向分型
1.侧方型
突出方向偏向椎管侧方,常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较为常见,例如腰4-5、腰5-骶1间隙的侧方型突出,会引起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如腰4-5侧方型突出可引起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的感觉异常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久坐、久站、腰部姿势不当等是常见诱因,有腰椎间盘退变基础的人群更易出现。
2.中央型
突出方向指向椎管中央,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鞍区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过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变范围可能更广泛,发生中央型突出的风险有一定增加,生活方式上腰部过度劳累、外伤等因素都可能诱发。
3.远外侧型
突出方向偏向椎间孔外方,较少见,可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及椎间孔内的结构。在临床中相对少见,其发生机制与椎间盘的退变和特定的力学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但具体的诱发因素可能与个体的脊柱生物力学特点相关。
二、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型
(一)神经根型
1.病理基础
由于椎间盘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导致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神经根水肿、炎症反应等。在影像学上多能看到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的关系,如侧方型突出常压迫神经根。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与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状。例如腰5神经根受压时,表现为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足拇趾背伸肌力减弱等;骶1神经根受压时,表现为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感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等。各年龄均可发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曾有外伤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年龄增长导致的椎间盘退变是基础因素。
(二)脊髓型
1.病理基础
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导致脊髓传导功能障碍。常见于中央型突出或严重的脱出型突出,使脊髓受到直接的机械性压迫。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手部精细动作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加重,发生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长期脊柱负荷过大、腰部外伤等可诱发病情加重。
(三)交感神经型
1.病理基础
椎间盘突出刺激椎体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其具体的病理机制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交感神经末梢的刺激,引起神经传导的异常。
2.临床表现
可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血压波动等交感神经症状,症状较为复杂多样。各年龄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精神压力大、腰部不良姿势等可能与交感神经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有腰椎退变基础的人群更易出现相关症状。
(四)马尾神经综合征型
1.病理基础
中央型或严重脱出型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马尾神经受损。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鞍区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男性还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等。多见于中央型突出较严重的情况,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变程度相对较重,发生马尾神经综合征型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腰部外伤、长期腰椎退变积累等是重要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