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包括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肾前性因素有血容量不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致肾脏灌注压下降)和心输出量减少(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致肾脏血液灌注减少);肾性因素包括肾小球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和肾小管间质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致肾小管间质功能受损);肾后性因素为尿路梗阻(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液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在腹泻、呕吐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儿腹泻若未及时补液,就可能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水分调节能力下降,当发生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时,也较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引发急性肾衰竭。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特殊情况如女性妊娠期呕吐剧烈时,也可能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节食、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机体血容量降低,肾脏灌注不足,进而引发急性肾衰竭。
病史影响: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依赖于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减少会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风险增加;有肝脏疾病导致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易引起血容量分布异常,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血容量不足使肾脏灌注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若不及时纠正,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急性肾衰竭;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减退,患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时,心输出量减少更易诱发急性肾衰竭。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围生期发生心肌病等情况时,可能出现心输出量减少导致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可能损伤心肌,影响心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增加急性肾衰竭风险;过度劳累也可能诱发心脏功能暂时失调,心输出量减少,影响肾脏灌注。
病史影响: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受损,心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易引发急性肾衰竭;有严重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心脏节律异常,心输出量无法维持正常,也易导致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心输出量减少使得肾脏的血液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引发急性肾衰竭。
肾性因素
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疾病较常见,可引发急性肾衰竭;老年人患膜性肾病等肾小球疾病时,也可能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导致急性肾衰竭。
性别因素:某些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无绝对的性别特异性导致急性肾衰竭,不过女性在一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肾小球疾病中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负担,增加肾小球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过度劳累可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肾小球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易累及肾小球引发肾小球疾病,进而导致急性肾衰竭;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患者,紫癜性肾炎可累及肾小球,引发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肾小球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使得代谢废物排出障碍,引发急性肾衰竭。
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相对常见,如使用某些不当药物;老年人由于肾脏本身退行性变,对药物等因素更敏感,发生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的风险增加。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尿路感染等情况时,更易累及肾小管间质引发疾病导致急性肾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滥用药物,尤其是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等,会损伤肾小管间质,增加急性肾衰竭风险;长期接触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也可损伤肾小管间质引发急性肾衰竭。
病史影响: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易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引发急性肾衰竭;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肾小管间质,增加急性肾衰竭风险。
具体机制:肾小管间质受损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以及间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急性肾衰竭。
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
年龄因素:儿童先天性尿路畸形较常见,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可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衰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前列腺增生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急性肾衰竭。
性别因素: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尿道较短,容易发生尿道结石等导致尿路梗阻,但相对男性前列腺增生情况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饮水过少,尿液浓缩,易形成尿路结石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衰竭;长期憋尿也可能增加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进而导致尿路梗阻。
病史影响:有尿路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复发可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衰竭;有泌尿系统肿瘤病史的患者,肿瘤压迫尿路可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衰竭。
具体机制:尿路梗阻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脏的正常功能,导致急性肾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