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与影像学、进行皮肤准备等)、以常见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为例的手术步骤(体位摆放、切口显露、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关闭切口)、不同入路特点(前路创伤大但可直接解除脊髓压迫,后路常用但极外侧型暴露难)、术后注意事项(一般观察、伤口护理、康复锻炼)及特殊人群考虑(老年需全面评估与关注恢复,儿童严格掌握指征与谨慎选术式)。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其是否存在心肺疾病等影响手术耐受性的情况,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片等来全面了解。
影像学评估:通过腰椎X线、CT、MRI等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程度等,这对于确定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至关重要。例如,MRI可以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情况。
2.患者准备
皮肤准备:手术区域的皮肤要进行清洁准备,通常在术前1-2天进行,范围根据手术部位而定,一般要包括手术节段上下各数厘米的区域,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肠道准备:对于一些需要经腹腔入路的手术可能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但对于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一般肠道准备不是必需的,除非有特殊情况。
二、手术步骤(以常见的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为例)
1.体位摆放
患者一般采取俯卧位,在腹部垫枕使腹部悬空,以减少对呼吸和腹部脏器的影响,同时使腰椎后凸,便于暴露手术部位。
2.切口与显露
确定切口位置:根据影像学定位确定手术节段,在背部正中线旁开适当距离做纵行切口,一般距离正中线约7-8cm左右,切口长度根据手术节段和需要暴露的范围而定,通常在3-5cm左右。
逐层切开: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组织,显露棘突、椎板等结构。
3.椎板减压
去除部分椎板:使用椎板咬骨钳、椎板刮匙等工具,部分切除上位椎板的下缘、下位椎板的上缘以及部分关节突,以扩大神经根管和椎管,充分显露受压的神经根和椎间盘。例如,对于侧方型椎间盘突出,需要去除部分关节突内侧部分来显露神经根。
4.椎间盘髓核摘除
显露椎间盘:将硬膜囊和神经根向一侧牵开,显露突出的椎间盘。
摘除髓核:使用髓核钳等器械将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对于纤维环破裂的情况,要清理破裂口周围的退变组织等。
5.关闭切口
止血:彻底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域。
缝合:依次缝合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可根据情况放置引流条(如渗血较多时)。
三、不同手术入路的特点
1.前路手术入路
优点:对于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到达椎间盘前方,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尤其对于合并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的情况,处理相对直接。
缺点: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涉及腹腔内操作,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腹腔内粘连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2.后路手术入路
优点:创伤相对较小,手术操作在背部肌肉和骨骼结构之间进行,对腹腔内脏器影响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入路方式。
缺点:对于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暴露可能相对困难,需要特殊的操作技巧。
四、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等情况的患者。
神经功能观察:要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大小便功能情况,因为手术可能对神经根或脊髓有影响,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2.伤口护理
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引流条处理:如果放置了引流条,要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一般在术后1-2天拔除引流条。
3.康复锻炼
早期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
后期锻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和难度,如术后1-2周可在佩戴腰围保护下进行床上坐起、下床站立等活动,术后2-3个月可逐渐进行腰背肌锻炼等,如小燕飞等动作,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五、特殊人群的考虑
1.老年患者
术前评估要更全面: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术前要充分评估这些疾病的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处于相对较好的状态以耐受手术。
术后恢复更需关注: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锻炼要更加温和、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调整锻炼计划。
2.儿童患者
手术指征严格掌握:儿童椎间盘突出症相对较少见,手术指征要严格掌握,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牵引、理疗、药物等,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等情况下才考虑手术。
手术方式选择谨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脊柱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脊柱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对脊柱骨骺等结构造成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