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原因包括外伤性因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撞击、跌倒)和非外伤性因素(脊柱病变如肿瘤、结核,血管性因素如脊髓血管畸形、脊髓梗死);治疗分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有急救搬运、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手术治疗(减压手术、内固定手术),恢复期有康复训练(肢体、平衡步行训练)、物理治疗(电刺激、高压氧)、中医康复(针灸推拿),需多学科团队合作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一、脊柱脊髓损伤的原因
(一)外伤性因素
1.交通事故:车辆碰撞、翻车等事故中,人体受剧烈的加速、减速或撞击力作用,易导致脊柱骨折、脱位进而损伤脊髓。例如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车内人员的脊柱可因惯性发生过度屈伸等活动,造成脊柱脊髓损伤。
2.高处坠落:从高处跌落时,身体垂直下落,臀部或足部先着地,力量上传可导致脊柱压缩骨折等,同时可能伴随脊髓的损伤。比如建筑工人从脚手架上坠落,很容易引发脊柱脊髓损伤。
3.暴力撞击:如重物击中背部、运动中受到暴力冲撞等,直接作用于脊柱部位,可引起脊柱骨折、脱位并损伤脊髓。像运动赛事中运动员之间的剧烈碰撞就可能导致此类损伤。
4.跌倒: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自身平衡能力差,跌倒时容易发生脊柱骨折,进而损伤脊髓;儿童若在活动中不慎跌倒,也可能因脊柱承受力量不当造成损伤。
(二)非外伤性因素
1.脊柱病变:
脊柱肿瘤:脊柱原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脊柱的骨质结构,当肿瘤侵犯脊髓周围组织时,可压迫脊髓导致损伤。例如脊柱的骨巨细胞瘤、转移癌等。
脊柱结核:结核杆菌侵袭脊柱,引起脊柱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等,病变组织可压迫脊髓,导致脊髓损伤。多发生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如营养不良者、艾滋病患者等。
2.血管性因素:
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的血管发育异常,形成畸形血管团,可导致脊髓的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脊髓缺血、出血等损伤。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可严重影响脊髓功能。
脊髓梗死:供应脊髓的血管发生梗死,如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使脊髓组织缺血坏死,造成脊髓损伤。常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
二、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方式
(一)急性期治疗
1.急救搬运:对怀疑有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应采用正确的急救搬运方法,如使用脊柱固定板、颈托等,保持脊柱稳定,避免搬运过程中加重脊髓损伤。对于现场救援人员来说,要特别注意避免扭曲患者脊柱,应多人平托患者身体,使其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甲基泼尼松龙等,早期应用可减轻脊髓的水肿和继发性损伤。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时机和剂量,一般在伤后8小时内开始使用效果较好。不过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可在急性期后使用,辅助神经功能的恢复。
3.手术治疗:
减压手术:如果脊柱骨折、脱位等造成脊髓的压迫,应尽早进行减压手术,解除脊髓的压迫因素。例如脊柱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时,需通过手术将骨折块复位并去除压迫物,为脊髓恢复创造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需考虑其脊柱的生理特点和恢复能力。儿童的脊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要尽量减少对脊柱生长的影响;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和基础疾病等因素。
内固定手术:通过植入内固定装置,如钢板、螺钉等,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对于脊柱骨折脱位等导致脊柱稳定性破坏的情况,内固定手术可以维持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二)恢复期治疗
1.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对于截瘫患者,要进行肢体的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于有部分运动功能的患者,指导其进行肌力训练,如利用辅助器械进行肢体的屈伸等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同,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调整。儿童的康复训练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避免过度疲劳;老年人则要循序渐进,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平衡和步行训练:对于脊髓损伤后有部分恢复或能够借助辅助器具的患者,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逐步过渡到借助拐杖、轮椅等进行行走训练。
2.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通过应用低频或中频电刺激等方法,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帮助恢复肌肉功能。例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
高压氧治疗: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脊髓的氧供,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可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有助于改善预后。
3.中医康复:
针灸推拿: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功能,推拿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脊柱及脊髓相关功能的恢复。但中医康复治疗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注意针灸推拿的力度和穴位选择的安全性。
总之,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