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发病与肾脏功能丧失致代谢废物潴留等有关,临床表现多系统受累,检查有血肌酐等异常,治疗包括肾脏替代及对症支持;肾衰竭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肾前、肾性或肾后因素致短期功能减退,慢性由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而来,表现各期不同,检查有相应指标变化,治疗针对不同类型有别;特殊人群中儿童肾衰竭病因及治疗需关注生长发育,老年人病因及治疗要谨慎考量全身状况等,妊娠期女性肾衰竭需权衡母婴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阶段。人体的肾脏具有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当慢性肾衰竭持续进展,肾脏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无法正常排出,大量潴留于体内,同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的症状,这些症状的综合表现就是尿毒症。其发病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多种毒素如尿素、肌酐等在体内蓄积,以及内分泌紊乱等多方面因素。
肾衰竭: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是由于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休克等导致肾灌注不足)、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肾炎等)或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引起肾脏在短时间内功能急剧减退,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体内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慢性肾衰竭则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结果,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病情逐渐进展,肾脏结构和功能缓慢丧失,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
二、临床表现
尿毒症: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消化系统方面,患者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等;神经系统会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皮肤会有瘙痒等表现;还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水钠平衡紊乱等情况。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在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同时伴有水钠潴留引起的水肿、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代谢性酸中毒等;多尿期时尿量逐渐增多,但此时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和营养物质丢失等情况;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慢性肾衰竭在早期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才会逐渐出现像尿毒症期那样多系统的受累表现。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尿毒症: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一般低于15ml/min;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血生化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低钙、高磷等)、酸碱平衡失调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见双肾缩小等。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时,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超声检查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或稍增大,多尿期后可能会出现肾脏体积缩小。慢性肾衰竭时,血肌酐、尿素氮逐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尿常规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等;超声检查可见双肾皮质变薄、体积缩小等。
四、治疗原则
尿毒症:治疗主要包括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以及对症支持治疗。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来交换清除毒素和水分;肾移植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恢复肾脏功能。同时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治疗。
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的治疗重点是去除病因,纠正可逆的因素,维持内环境稳定。如针对肾前性因素补充血容量,肾后性因素解除梗阻等;对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性因素,进行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等,延缓肾功能进展,同时进行营养治疗、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当进展到尿毒症阶段时则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肾衰竭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病、溶血尿毒综合征等有关。儿童急性肾衰竭起病较急,需要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等情况,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由于儿童肾脏代偿能力较弱,病情变化快,要格外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营养支持尤为重要。儿童慢性肾衰竭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性发育迟缓等,需要长期监测肾功能,调整营养方案,必要时尽早规划肾脏替代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肾衰竭的病因常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疾病有关。老年人肾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发生肾衰竭时病情进展可能较为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原发病掩盖。在治疗上,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合并症等情况,营养支持方面要注意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肾脏负担,还要注意药物在老年人中的代谢特点,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肾衰竭较为罕见但严重。妊娠期急性肾衰竭可能与子痫前期-子痫、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ELLP综合征)、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有关。需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治疗时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妊娠期慢性肾衰竭则需要在孕前进行充分评估,孕期密切监测肾功能,调整降压、降糖等药物的使用,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