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是癌前病变,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或灰白色斑块等,多数去除刺激因素可逆转,部分有恶变倾向;口腔癌症主要指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有硬结、溃疡等,伴疼痛等症状,预后与分期等相关;二者在外观、症状、病理、预后等方面有差异,一般人群中白斑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吸烟者,癌症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男性,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有基础疾病人群患相关疾病时各有特点及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性质
口腔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属于癌前病变。它是一种潜在恶性的上皮增殖性病变,多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或斑片,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颊、舌、唇、腭等部位。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吸烟、局部刺激(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念珠菌感染、维生素缺乏、遗传因素等。
口腔癌症:主要指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等。口腔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长期嗜好烟、酒,口腔卫生差,异物长期刺激(锐利的牙尖、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口腔白斑
外观表现:一般为均质型白斑,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平滑或略粗糙,稍高于黏膜表面;非均质型白斑包括颗粒型、疣状型和溃疡型等,颗粒型白斑表现为白色斑块上有红色颗粒;疣状型白斑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溃疡型白斑则是在白斑的基础上有糜烂或溃疡,有疼痛症状。不同类型的白斑好发部位有一定差异,均质型白斑可发生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非均质型白斑多发生于口底、舌腹及口角区等部位。
症状特点:大多数口腔白斑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感觉局部粗糙、木涩、口干等,当发生溃疡时可出现疼痛。一般进展缓慢。
(二)口腔癌症
外观表现:口腔癌早期常表现为局部硬结、溃疡或肿块,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迅速增大,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表面可有菜花状、糜烂、出血等改变。例如舌癌早期可表现为舌侧缘、舌尖等部位的小硬结,逐渐形成溃疡,伴有疼痛,且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牙龈癌早期多表现为牙龈乳头或龈缘处的溃疡或肿块,易出血,随后可侵犯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疼痛等。
症状特点:口腔癌患者常伴有疼痛,尤其是溃疡型或浸润型癌肿,疼痛较为明显,可放射至耳部等部位。还可出现口腔内肿块、结节,影响咀嚼、吞咽、说话等功能,晚期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恶病质等表现。
三、病理特征区别
口腔白斑: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是良性病变,表现为上皮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伸长变粗,但基底膜完整。而上皮异常增生时,表现为上皮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增加,极性紊乱,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可见异常核分裂等,异常增生的程度不同,其恶变潜能也不同,轻度异常增生较易逆转,重度异常增生则恶变风险较高。
口腔癌症:病理上为上皮细胞的恶性增殖,细胞异形性明显,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上皮的正常层次结构消失,癌细胞可浸润至基底膜下方的结缔组织甚至周围组织,破坏正常组织结构。不同部位的口腔癌病理表现虽有一定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如舌癌常表现为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可呈巢状、条索状或散在分布等。
四、预后与转归不同
口腔白斑:大部分口腔白斑经过去除刺激因素等治疗后可以逆转,尤其是轻度异常增生的白斑。但如果白斑长期不愈、面积扩大、出现硬结、溃疡等改变,或病理检查发现有重度异常增生时,则有较高的恶变倾向,约3%-5%的白斑可发生癌变。一般来说,及时去除不良刺激因素,定期随访观察,多数口腔白斑预后较好。
口腔癌症:口腔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密切相关。早期口腔癌如果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如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等,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口腔癌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且口腔癌容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例如早期舌癌经手术等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而晚期舌癌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50%。
五、人群易患因素及特殊人群考虑
一般人群:口腔白斑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长期吸烟的人群;口腔癌症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饮酒、口腔卫生差、有不良修复体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口腔局部刺激因素是共同的易患因素。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口腔白斑和癌症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有长期口腔不良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等,也可能发生口腔白斑,需及时去除刺激因素并密切观察。儿童口腔癌症更为罕见,若出现口腔内异常肿块、溃疡等情况,应高度重视,尽快就医明确诊断,因为儿童口腔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肿瘤恶性程度可能相对较高,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正常组织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口腔黏膜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性改变,但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口腔白斑或癌症的发生。不过女性如果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口腔白斑和癌症的风险。在妊娠期发现口腔白斑时,需权衡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如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等,产后再根据情况进一步处理;对于女性口腔癌症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生育需求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口腔白斑和癌症,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对于这类人群,在治疗口腔白斑或癌症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改善预后。例如艾滋病患者合并口腔白斑或癌症时,治疗口腔病变的同时要进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以维持机体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