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红细胞生成不足性贫血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如先天性和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微环境异常(如骨髓基质受损、营养因素缺乏,铁、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较常见)、造血原料不足(蛋白质缺乏少见);溶血性贫血分红细胞内在异常(膜异常、酶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相关疾病)和外在异常(免疫性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贫,非免疫性如感染、物理、化学因素相关溶血);失血性贫血有急性(外伤、内脏失血)和慢性(消化道慢性失血等)。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性贫血
(一)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1.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如范可尼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存在内在缺陷,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生成均减少。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化学因素(如苯及其衍生物、抗肿瘤药物等)、物理因素(如长期接触辐射)、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等有关。这些因素可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例如,长期接触苯的人群,苯及其代谢产物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二)造血微环境异常
1.骨髓基质受损:某些疾病如骨髓纤维化,骨髓中的纤维组织增生,取代了正常的造血组织,使骨髓的造血微环境遭到破坏,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而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
2.营养因素缺乏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小儿生长发育迅速,若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丢失过多(如肠道慢性失血)或吸收障碍(如患有慢性腹泻等疾病),均可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缺铁性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中铁含量不足,且婴儿未及时添加含铁辅食,容易发生铁缺乏性贫血。
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是DNA合成过程中必需的辅酶。维生素B缺乏可影响神经髓鞘的合成,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叶酸缺乏主要影响细胞的DNA合成,引起巨幼细胞贫血。小儿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B和叶酸的需求增加,若摄入不足(如长期单纯母乳喂养,母亲饮食中缺乏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食物)、吸收不良(如患有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B和叶酸的吸收)或需要量增加(如患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时,维生素B和叶酸消耗增加),均可导致其缺乏,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
(三)造血原料不足
除上述铁、维生素B和叶酸外,其他造血原料如蛋白质等缺乏也可能影响红细胞生成,但相对较少见。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础物质,若小儿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贫血,但这种情况往往同时伴有其他营养素的缺乏。
二、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异常
1.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时容易被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患儿多有家族史,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细胞呈椭圆形,同样会导致红细胞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容易受到氧化剂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患儿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伯氨喹等)后可诱发急性溶血。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酮酸激酶缺乏可导致红细胞内ATP生成减少,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容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引起慢性溶血性贫血。
3.血红蛋白异常
地中海贫血: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完全缺乏。根据珠蛋白肽链缺乏的不同,可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例如,β地中海贫血患者由于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导致α珠蛋白肽链相对过多,过多的α珠蛋白肽链沉积在红细胞内,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容易被破坏,引起慢性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外在异常
1.免疫性因素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发生溶血。ABO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Rh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小儿时期较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获得性可由感染、药物(如青霉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引起。体内产生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
2.非免疫性因素
感染: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病原体及其毒素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或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间接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红细胞膜抗原改变,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
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可导致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溶血。例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红细胞在通过人工瓣膜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发生破碎溶血。
化学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肼、蛇毒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膜或血红蛋白,导致溶血。
三、失血性贫血
(一)急性失血性贫血
1.外伤失血:如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等导致的大量失血,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失血性贫血。例如,小儿从高处坠落导致骨折并伴有大血管破裂,可迅速出现大量失血,血红蛋白急剧下降。
2.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溃疡出血等)、肺出血等。小儿消化道出血可能与消化道溃疡、肠套叠等疾病有关。例如,肠套叠时,套叠部位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可导致肠黏膜出血,引起消化道出血,进而导致失血性贫血。
(二)慢性失血性贫血
1.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消化道溃疡、梅克尔憩室等。钩虫感染时,钩虫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吸食血液,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2.其他慢性失血:如鼻出血、月经过多(多见于青春期女性)等,但小儿时期相对较少见。例如,患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小儿,可出现反复鼻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引起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