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最终结局,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涉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各系统受累,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治疗、延缓肾功能恶化及替代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早期诊断治疗制定个体化方案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这些疾病会逐步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炎症会使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
2.继发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以糖尿病肾病为例,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等,进而影响肾功能。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则是由于长期高血压使肾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实质缺血,肾小球纤维化、萎缩。
3.发病机制:主要是肾脏的代偿机制逐渐失衡。初始肾脏损伤后,剩余肾单位会发生高滤过等代偿变化,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随着病情进展,残余肾单位也逐渐受损,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出现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钠、水代谢紊乱:可出现水肿或脱水,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脱水则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等。例如,当肾脏对钠、水的调节功能失调时,摄入过多钠水会引起水肿,而肾功能严重减退时又可能因排尿减少导致水潴留。
钾代谢紊乱:高钾血症较为常见,表现为心律失常、肌无力等;也可出现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这与肾脏对钾的排泄调节异常有关,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钾的排出减少易导致高钾血症,而一些情况如应用排钾利尿剂等又可能引起低钾血症。
酸碱平衡紊乱: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深大呼吸等。因为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重吸收碳酸氢根、排泄氢离子等功能来实现,肾功能衰竭时这些功能受损,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
2.各系统受累表现
消化系统:早期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晚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等。这是由于体内毒素潴留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功能。
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包炎等。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有关;心力衰竭是因为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肌负荷加重等;心包炎则是毒素刺激心包膜引起。
血液系统:常见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还可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贫血主要是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出血倾向与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有关。
呼吸系统:酸中毒时可出现深大呼吸;尿毒症肺时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这与毒素潴留、肺充血等有关。
神经系统:早期可有记忆力减退、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晚期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主要是毒素潴留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神经细胞变性、神经传导障碍等。
骨骼系统:可出现肾性骨病,表现为骨痛、行走困难等。与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有关,钙磷代谢紊乱会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而引起骨骼病变。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肾脏疾病史、基础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用药史等。例如,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需考虑糖尿病肾病可能。
2.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1/3时,血肌酐才会明显升高。
血常规:可发现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等。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如血钾、血钠、血钙、血磷及酸碱值等异常。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等,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肾脏体积缩小等改变;CT、MRI等检查也有助于了解肾脏结构情况。
四、治疗
1.基础疾病治疗:对于由糖尿病、高血压等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等,但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来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等,但要注意其对肾功能的影响。
2.延缓肾功能恶化的治疗
饮食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以减少含氮代谢废物的产生,减轻肾脏负担。同时要保证热量供应,可食用麦淀粉、藕粉等作为热量的主要来源。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在30-60ml/min时,蛋白质摄入量约0.6-0.8g/(kg·d);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时,蛋白质摄入量约0.4-0.6g/(kg·d)。
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ACEI/ARB类药物除了降压外,还具有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作用。
纠正贫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同时补充铁剂等,以纠正肾性贫血,改善患者乏力等症状。
3.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体内毒素、过多的水分等。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晚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但需要定期进行,一般每周需要进行2-3次。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与腹膜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毒素和水分。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管条件差等不适合血液透析的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对残余肾功能的保护相对较好。
肾脏移植:将健康的肾脏移植给患者,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有合适的供体,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多与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脏疾病等有关。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肾功能衰竭可能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必要时进行生长激素等相关治疗的评估。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中要更加谨慎调整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因为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减退,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避免过快降压导致脑供血不足等情况。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会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来保障母亲的健康。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