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指生后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按病因分失血、溶血、红细胞生成减少三类,有相应常见原因及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和针对病因,护理要注意皮肤、喂养、病情观察等,用药、保暖、预防感染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新生儿贫血是指生后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根据病因可分为三类:
失血引起的贫血:多为急性失血,如胎儿-母体输血、双胎间输血、胎盘出血等;也可为慢性失血,如脐部、胃肠道等部位的慢性出血。
红细胞破坏增多引起的贫血(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膜结构缺陷、红细胞酶缺乏、血红蛋白病等内在因素引起,也可由免疫性因素(如母婴血型不合)、感染等外在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贫血:可能与造血物质缺乏(如铁、维生素B、叶酸等缺乏)、骨髓功能障碍等有关。
二、常见原因及机制
(一)失血因素
1.胎儿-母体输血:当胎盘血管破裂时,胎儿血液流入母体循环,导致胎儿失血。这种情况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发生,例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情况时容易出现。
2.双胎间输血:单绒毛膜双胎中,两个胎儿的血液循环通过胎盘血管吻合支相通,可发生血液从一个胎儿向另一个胎儿的转移,导致受血儿红细胞增多,供血儿发生贫血。
(二)溶血因素
1.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以ABO血型不合较为常见,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Rh血型不合时,若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第一次妊娠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刺激母体产生抗体,第一次分娩后若再次妊娠且胎儿为Rh阳性,母体的抗体可迅速增多并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2.红细胞酶缺乏: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由于红细胞酶的缺陷,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被氧化破坏。
(三)红细胞生成减少因素
1.造血物质缺乏
铁缺乏:胎儿期从母体获得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获得铁最多。如果胎儿体内铁储备不足,出生后又未能及时补充足够的铁,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早产儿从母体获得的铁较少,出生后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求增加,如果没有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补充铁剂,就容易发生铁缺乏。
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参与DNA的合成,缺乏时会影响红细胞的成熟。母亲若患有巨幼细胞贫血,或新生儿喂养不当,如单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可能导致新生儿维生素B和叶酸缺乏,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2.骨髓功能障碍:某些感染性疾病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例如新生儿败血症,病原体感染可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微环境,使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轻度贫血时新生儿可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面色稍苍白;中重度贫血时,新生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气促、心率加快等表现。由于新生儿心肺功能储备较差,中重度贫血时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可超过160次/分钟,以代偿缺氧状态。
(二)不同病因相关表现
1.失血引起的贫血:急性失血时可迅速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慢性失血时则逐渐出现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2.溶血性贫血:除了贫血表现外,还可能出现黄疸,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了新生儿肝脏的代谢能力所致。严重时可出现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拒奶、肌张力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
3.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贫血:如果是造血物质缺乏引起的,可能同时伴有相应营养缺乏的表现,如维生素B缺乏时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反应迟钝等。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母亲妊娠史,包括是否有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等可能导致胎儿失血的情况;家族史中是否有溶血性疾病患者;喂养史,了解新生儿的喂养方式、饮食中营养物质的摄入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观察新生儿面色、皮肤黄疸情况等,同时检查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评估贫血的严重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程度。一般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低于145g/L可诊断为贫血。
2.血型及相关抗体检查:对于怀疑母婴血型不合溶血性贫血的新生儿,需要进行母婴血型鉴定以及相关抗体检测,如Coombs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免疫性溶血。
3.红细胞形态检查:通过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发现红细胞膜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引起的溶血。
4.红细胞酶及血红蛋白分析:对于怀疑红细胞酶缺乏或血红蛋白病的新生儿,可进行红细胞酶活性测定及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5.骨髓穿刺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如怀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时,可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了解骨髓的造血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供应,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应注意饮食中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乳汁中含有足够的铁、维生素B、叶酸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二)针对病因治疗
1.失血引起的贫血:如果是急性失血导致严重贫血,需要及时输血治疗,补充红细胞,纠正贫血状态。对于慢性失血的新生儿,需要积极寻找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处理。
2.溶血性贫血:对于母婴血型不合溶血性贫血,轻者可通过光照疗法降低胆红素水平,严重时需要进行换血治疗,以去除体内的抗体和胆红素。对于红细胞酶缺乏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3.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贫血:如果是造血物质缺乏引起的,需要补充相应的造血物质,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维生素B缺乏补充维生素B,叶酸缺乏补充叶酸等。对于骨髓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需要治疗原发病,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六、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护理与注意事项
(一)护理方面
1.皮肤护理:由于贫血时新生儿面色苍白,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避免皮肤感染。对于有黄疸的新生儿,要注意观察黄疸的变化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引起皮肤破损。
2.喂养护理: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要注意自身营养,确保乳汁质量。对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要按照配方奶的要求进行喂养,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黄疸的进展情况。如果出现面色苍白加重、呼吸急促、黄疸进行性加重等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二)注意事项
1.用药禁忌:新生儿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有溶血风险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仔细评估药物对新生儿的安全性。
2.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较差,贫血时机体抵抗力降低,更要注意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正常范围(36-37.3℃),避免因寒冷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加,加重贫血症状。
3.预防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贫血时更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探视人员,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预防感染的发生。